【题目】某纯净物R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关于该纯净物的组成说法正确的是()
A.R中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B.R中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C.R中一定含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无法判断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6000 L氧气在加压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 L的钢瓶中”这一现象说明了
A.分子很小B.分子分裂成原子
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D.分子之间有间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小明同学在做《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时,用到了如图所示装置
(1)请指出该装置图中的一处错误;
(2)改进装置后过滤,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其原因可能是什么?(写出一条即可)
(3)经初步提纯所得精盐是否为纯净物?请写出你的判断和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表是元素周期表(部分)的简化版。请结合表中信息按要求填空。
3 Li 7 | 4 Be 9 | 5 B 11 | 6 C 12 | 7 N 14 | 8 O 16 | 9 F 19 | 10 Ne 20 |
11 Na 23 | 12 Mg 24 | 13 Al 27 | 14 Si 28 | 15 P 31 | 16 S 32 | 17 Cl 35.5 | 18 Ar 40 |
(1)在元素周期表中,Ne和____处于同一族。
(2)原子序数为16的元素名称是________,该原子的质子数为________。
(3)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填“得”或“失”)电子;该元素属于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其元素符号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用纯净的木炭粉末还原氧化铜粉末时,可以发生如下的反应:C+2CuO 2Cu+CO2↑,C+CuO Cu+CO↑。现将2.4g木炭粉还原20g氧化铜粉末,反应物刚好完全反应,则生成的气体产物是( )
A.CO、CO2
B.CO
C.CO2
D.Cu、C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
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D.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同学分别进行如下探究活动,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
⑴甲同学:检验一种气体并探究该气体的性质。
探究活动一:
实验内容 | 实验一:观察一瓶气体并闻气味 | 实验二: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该气体的集气瓶内 | 实验三:向盛有该气体的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
实验现象 | 瓶口向上放置,无色无味 | 燃着的木条熄灭 |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结论 | 该气体是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该气体能与石灰水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
探究活动二:
该同学另取一瓶该气体,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将集气瓶倒扣在水槽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将其从水槽中取出,如何证明该气体与水发生了化学变化?填写下表。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________________ | 一支试管内液体变红,一支试管内液体为紫色 | 结论:该气体与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
⑵乙同学:探究铁生锈的条件,他将干净的铁钉分别同时放入A、B、C三支试管中进行研究。请你帮助该同学完成下列实验设计的部分内容。
编号 | 操作方法 | 实验目的 |
A | ________________ | 探究铁在干燥空气中的生锈情况 |
B | 向试管中注入蒸馏水浸没铁钉,并用植物油液封 | ________________ |
C | ________________ | 探究铁在有空气和水时的生锈情况 |
一周后,编号为____________的试管中的铁钉最易生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⑴ 实验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
⑵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 (填字母序号,下同)。
⑶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为_________;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