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①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分析回答;
②在高温条件下,碳粉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在反应中碳夺去了氧化铜中的氧,与氧结合生成二氧化碳.据此回答有关的问题;
③根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是否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进行分析判断;
④根据二氧化碳灭火的原理进行解答;
⑤分析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可知,反应前由1个碳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CO分子与由1个氮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NO分子发生反应,生成了由2个氮原子构成的N2分子和由2个氧原子与1个碳原子构成的CO2分子,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并结合方程式计算物质的质量比;
化学变化的实质就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燃烧,并据酒精燃烧的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
⑦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进行解答.
解答 解:①由在元素周期表中碳元素的信息可知,碳元素的核内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为6;
②在高温条件下,碳粉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在反应中碳夺去了氧化铜中的氧,与氧结合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是:C+2CuO$\frac{\underline{\;高温\;}}{\;}$2Cu+CO2↑;该反应中碳表现出还原性.
③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升华时会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冷凝变成水滴,属于物理性质;
B、石墨用于制作电极,是利用了石墨具有良好导电性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C、一氧化碳用作气体燃料,是利用了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
D、用金刚石裁玻璃,是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大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④A.液态二氧化碳气化后不会污染档案资料,故A正确;
B.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可覆盖在燃烧物表面,隔绝空气,从而起到灭火的作用,故B正确;
C.液态二氧化碳气化时吸热,但是可燃物的着火点是不变的,不能降低,故C错误;
⑤分析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可知,反应前由2个CO分子与2个NO分子发生反应,生成了由1个氮分子和由2个CO2分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CO+2NO$\frac{\underline{\;催化剂\;}}{\;}$ N2+2CO2;在该反应中,题目未标示C和D,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2×14):(2×44)=7:22;
该微观示意图揭示了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说明化学变化的实质就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由图示可知,分子的数目由4个变为3个,分子数目发生了改变;由于反应物由新物质生成,故物质种类发生了改变;
⑥将煤制成蜂窝状,目的是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酒精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5OH+3O2$\frac{\underline{\;点燃\;}}{\;}$2CO2+3H2O.
⑦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判断生成物X中含有2个C原子和4个O原子,则每个分子由1个C原子和2个O原子构成,物质的化学式为CO2;
故答案为:①6;
②还原;C+2CuO$\frac{\underline{\;高温\;}}{\;}$2Cu+CO2↑;
③ABD;
④AB;
⑤2CO+2NO$\frac{\underline{\;催化剂\;}}{\;}$ N2+2CO2;7:22(或22:7);ABD;
⑥将煤制成蜂窝状;C2H5OH+3O2$\frac{\underline{\;点燃\;}}{\;}$2CO2+3H2O;
⑦CO2.
点评 碳是人类接触得最早、利用得最多的元素之一,是形成物质种类最多的物质,应加强碳的单质、化合物的知识的学习,并能结合题意灵活解答,能较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MgCl2→AgNO3 | B. | KNO3→MgCl2 | C. | MgCl2-→HCl | D. | Mg(OH)2→MgCl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减少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 | |
B. | 为方便出行,提倡多开私家车 | |
C. | 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 |
D. | 城市公交系统和出租车用CNG作燃料,主要是防止有毒污染物的产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够再分 | B. | 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 ||
C. | 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 | D. | 原子核一定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① | B. | ①④ | C. | ③ | D. | ②③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