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熟悉常见仪器,了解名称;
(2)发生装置的选择要看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熟记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式;装置F收集气体,相当于排水法收集气体;
(3)根据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解答;
(4)实验室可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制得氨气,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氨气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水和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1)图中a是长颈漏斗;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是固-固加热反应,所以可用装置A;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式是:2KClO3$\frac{\underline{MnO_2}}{△}$2KCl+3O2↑;用装置F收集气体,相当于排水法收集气体,氧气的密度比水的小,所以气体从②进;
(3)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4)实验室可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制得氨气,属于固体加热型,应该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应选用E装置收集.
氨气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水和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氮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3CuO$\frac{\underline{\;\;△\;\;}}{\;}$3Cu+3H2O+N2.
故答案为:
(1)长颈漏斗;
(2)A;2KClO3$\frac{\underline{MnO_2}}{△}$2KCl+3O2↑;②;
(3)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4)A和E;2NH3+3CuO$\frac{\underline{\;\;△\;\;}}{\;}$3Cu+3H2O+N2.
点评 本考点主要考查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或总结 | ||
结论 | 总结 | |||
实验一 | 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 有气泡产生,木条不复燃 | 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是反应很缓慢. | 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
资*源%库实验二 | 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 没有明显现象 | 水中加入二氧化锰,不产生氧气 | |
实验三 | 向盛有5%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 有大量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迅速复燃 | 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铜丝在空气中加热,表面有黑色氧化铜固体生成 | |
B. | 生铁可完全溶解在足量稀盐酸中,并产生大量气泡,溶液变成了浅绿色 | |
C. | 灼热的氧化铁与CO反应时,红棕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 | |
D. |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选项 | 待鉴别的物质 | 鉴别试剂 |
A | 氮气和二氧化碳 | 燃着的木条 |
B |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 澄清石灰水 |
C | 一氧化碳和氧气 | 紫色石蕊溶液 |
D | 双氧水和蒸馏水 | 加入二氧化锰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3:1 | B. | 3:2 | C. | 1:3 | D. | 1: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该元素是金属元素 | B. | 该元素原子核外有27电子 | ||
C. | 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7 | D. | 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为CO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物 质 | A | B | C | D |
反应前质量/g | 20 | 12 | 2 | 6 |
反应后质量/g | 0 | 2 | 2 | 待测 |
A. | 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 B. | C物质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 ||
C. | 待测D物质的质量是30 g | D. |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