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用小苏打做糕点
B、用食盐腌菜
C、用酒精除去试管内壁附着的碘
D、用金属铅制成铅球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用小苏打做糕点,是利用了小苏打受热易分解的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B、用食盐腌菜,是利用了食盐有咸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用酒精除去试管内壁附着的碘,是利用了酒精能溶解碘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用金属铅制成铅球,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如图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上Q点表示
 

(2)在10℃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
 
B(选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  )
A、氧气B、氮气
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基本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与能源”

(1)从组成的角度看:水是由
 
组成的.(填编号)
A.氢元素和氧元素  B.氢原子和氧原子   C.氢气和氧气
(2)从微观角度:如图1可以表示构成水的微粒的是
 
.填写图示编号)
(3)从净化的角度看:
①有关如图2所示净化河水简易装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活性炭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B.此装置可以将硬水软化
C.利用此装置可得到蒸馏水  D.利用此装置净化得到的水可以直接饮用
②硬水在煮沸只能怪发生的化学反应之一是:碳酸氢钙
加热
碳酸钙+二氧化碳+水.该反应基本类型是
 
.根据以上信息推测:碳酸氢钙可能具有的物理性质有
 
(写出一点即可);长期烧水的水壶内会有水垢,水垢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4)从变化角度看:
①在图3电解水的装置中,导线A连接的是电源的
 
极.
②小明推测:a试管内产生的是氢气,b试管内产生的是氧气”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填序号,下同)环节,还需要
 
来进行验证、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设计并进行实验  D.获得结论  E.反思与评价 F.表达与交流
③要验证试管b中产生的气体可用
 
.现象是
 

④当正极产生5mL气体时,理论上在负极端产生气体的体积为
 
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仪器①的名称是
 

(2)用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
 
(填装置字母);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3)用D装置收集满氧气后,将导管从瓶口处移开.接着将集气瓶移放在桌上的操纵为
 
,若用装置D收集的氧气不纯,其原因可能是:①
 
 

(4)已知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可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则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
 

(5)通过上述两种制取氧气的方法所选用发生装置对比,选择其他发生装置应考虑的因素是
 

A.反应物的状态  B.反应条件  C.生成气体的密度  D.生成的气体是否溶于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1.2g木炭完全燃烧,消耗多少克氧气?若取等量的氧气能与多少克的磷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1℃时,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丙、甲
B、t1℃时,140g甲的饱和溶液与280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将t1℃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不会有固体析出
D、将t1℃时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会有固体析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学习化学离不开观察和实验,在下列实验中,对观察到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少量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溶液变紫黑色
B、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浓厚白烟
C、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火星四射
D、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絮状沉淀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