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验证“碱使酚酞试液变红”的实验时,发现一个意外现象:将酚酞试液滴入某NaOH溶液中,溶液变成了红色,可是过一会儿红色却消失了.
【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由红色褪为无色?
【猜想与假设】他们分别对这种意外现象作如下猜想:
甲同学:可能是酚酞与O2发生了反应;
乙同学:可能是NaOH溶液与空气中的CO2发生了反应;
丙同学:可能与NaOH溶液浓度大小有关;
你认为可能还与
 
有关(写一条即可).
【设计实验】三位同学分别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填写下表.
实验步骤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将NaOH溶液加热煮沸
 
溶液变红,过一会儿红色消失甲同学猜想
 
(填“正确”或“不正确”)
2.向冷却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并滴一些植物油在其上方
 
(2)乙同学设计如图1装置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溶液的红色褪去,于是认定自己的猜想正确.请写出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甲同学认为乙同学的实验不够严谨,理由是
 


(3)丙同学使用了色度传感器测溶液的颜色.他在a、b、c三个比色皿中分别加入等量5%、10%、20%的NaOH溶液,然后各滴加2滴酚酞试液.溶液颜色的变化曲线如图2[说明:溶液无色时色度值(透过率)为100%].请你观察图2回答问题.①写出两条规律性结论:
 
 

②推测5%的NaOH溶液滴加2滴酚酞试液后褪为无色的时间约为
 

A.小于30s   B.30-90s   C.90-140s   D.140-180s   E.180-280s   F.大于280s.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碱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猜想与假设】将酚酞试液滴入某NaOH溶液中,溶液变成了红色,可是过一会儿红色却消失了.除了题目中的猜想,还可考虑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
【设计实验】
(1)甲同学认为“可能是酚酞与O2发生了反应”,隔绝氧气,设计了实验;
(2)乙同学认为“可能是NaOH溶液与空气中的CO2发生了反应”,设计如图1装置进行实验,则正确写出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考虑二氧化碳中可能混有氯化氢气体;
(3)认真分析(3)题图可以得出: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越大,酚酞试液变红后褪色越快;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越大,起始颜色越深.从图中看5%的NaOH溶液滴加2滴酚酞试液后140s内色度从85升高至92,那么从92升高至100,所需时间要大于140s.
解答:解:
【猜想与假设】将酚酞试液滴入某NaOH溶液中,溶液变成了红色,可是过一会儿红色却消失了.除了题目中的猜想,还可考虑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滴入酚酞溶液的多少、滴入酚酞溶液的浓度大小以及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的杂质等;
【设计实验】
(1)甲同学认为“可能是酚酞与O2发生了反应”,隔绝氧气,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将NaOH溶液加热煮沸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的氧气溶液变红,过一会儿红色消失甲同学猜想 不正确(填“正确”或“不正确”)
2.向冷却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并滴一些植物油在其上方隔绝氧气
(2)乙同学认为“可能是NaOH溶液与空气中的CO2发生了反应”,设计如图1装置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溶液的红色褪去,则正确写出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考虑二氧化碳中可能混有氯化氢气体,因为若制取的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则氢氧化钠与氯化氢发生反应,则试管中溶液的红色也能褪去;
(3)认真分析题中图可以得出: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越大,酚酞试液变红后褪色越快;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越大,起始颜色越深.从图中看5%的NaOH溶液滴加2滴酚酞试液后140s内色度从85升高至92,那么从92升高至100,所需时间要大于140s.
故答案为:
滴入酚酞溶液的多少、滴入酚酞溶液的浓度大小以及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的杂质等.
(1)
实验步骤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将NaOH溶液加热煮沸除去溶液中的氧气溶液变红,过一会儿红色消失甲同学猜想不正确
2.向冷却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并滴一些植物油在其上方隔绝氧气
(2)2NaOH+CO2=Na2CO3+H2O;若制取的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试管中溶液的红色也能褪去
(3)①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越大,酚酞试液变红后褪色越快;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越大,起始颜色越深.②F
点评:本题考查了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掌握反应现象与本质的联系、学会猜想和事实验证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13年12月28日12点15分,广西首列动车G530次由桂林发车,驶向首都北京.标志着广西正式步入高铁时代.下列应用在高铁列车上的材料,不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
A、不锈钢B、玻璃
C、铝合金D、铜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在煤中加入适量的生石灰(CaO)制成供居民取暖的“环保煤”,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燃烧时生石灰吸收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如下:2CaO+2SO2+O2
 高温 
.
 
2CaSO4
试计算若煤厂一次共加入生石灰112t,则理论上最多可吸收二氧化硫的质量是多少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用5.6克铁与50克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求:(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生成氢气多少克)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在化学课堂上,我和同学们一起进行对碱的化学性质的探究:将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猜想与假设】猜想①: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猜想②:两者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设计与实验】
(1)小岑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A、B两个实验.
实验现象:A中软塑料瓶变瘪,B中
 
.由此得出结论:猜想①成立.
(2)小茜同学认为小岑的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容器内压强降低.我对此提出质疑,我认为小岑的实验不严谨,其理由是:
 
.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可利用该装置,补做一个对比实验.(3)小施同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通过检验生成物来验证猜想.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向B实验后的溶液中加入
 
 
 
猜想①成立
【交流与提高】实验证明氢氧化钠还能与三氧化硫发生与上面类似的反应,试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思与拓展】通过此探究实验,我们发现,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证明反应的发生,这两个角度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同学们在实验室进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以下是小丽同学的实验报告部分内容.
【实验目的】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实验过程】

①用托盘天平称取5.0g粗盐,并全部加入到盛有10mL水的烧杯里,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
②过滤食盐水,观察滤液无色透明;
③将所得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当液体蒸干时,停止加热;
④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计算所得精盐的产率.
【实验分析】
(1)因为步骤①中
 
,导致实验后精盐产率比其他同学偏低.
(2)步骤③中出现的错误操作是
 
,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
 

【实验反思】经过这样操作所得到的精盐是纯净物吗?
【查阅资料】粗盐中含有可溶性杂质(MgCl2、CaCl2、Na2SO4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

(3)上述实验设计的目的是
 

(4)步骤②和步骤④不可以颠倒的原因是
 

【实验结论】仅除去难溶性杂质得到的精盐不是纯净物.
【思维拓展】配制好的盐溶液的标签,请根据标签上的文字信息,进行计算:
(5)该盐溶液中溶剂质量为
 
g;
(6)某碳酸钠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为测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现称取该样品11g,放入烧杯中加水完全溶解后滴加上述配制的盐酸溶液至完全反应,最后测得生成气体的质量为4.4g.计算:
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结果精确到0.1%).
②用去盐酸溶液的质量是多少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实验室常用如图装置制备氧气.
(1)该实验室中仪器A的作用是
 

(2)写出用该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已知图中A、B、C、D、E、F、G、H是八种固体,A是含有四种元素的盐,C是厨房中常见的调味品,D、H是黑色固体单质,F是红棕色固体氧化物,乙、丙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态氧化物.试推断:

(1)写出A的俗名
 
,C的化学式
 
,F的化学式
 

(2)反应③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3)写出②、⑤、⑥的化学方程式②
 
,⑤
 
,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化学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请你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植物光合作用是空气中
 
的主要来源.
(2)合金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下列物质不属于合金的是
 

a.保险丝    b.生铁     c.不锈钢     d.铁矿石
(3)锅里的油一旦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原理是
 

(4)开发利用清洁而又高效的新能源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已经开发利用的氢氧燃料是一种将
 
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