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0.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注射器组装了多套实验装置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探究,请你共同参与并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一、探究微粒的性
甲图实验中,装空气的注射器容易被压缩,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其原因是气体分子间隔较大,易被压缩.
实验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已知白磷易燃烧、燃烧后的产物与红磷相同)
小组的同学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设计了如图乙所示实验装置:选用容积为50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选用50mL的注射器(开始时活塞处于20mL刻度处)来测量白磷燃烧时所消耗氧气的体积.
(1)进行如下操作,正确的顺序是③①②④(填序号)
①装入药品,连接好仪器
②夹紧弹簧夹,加热白磷,观察现象
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④等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现象
(2)实验现象记录:
上述操作②中加热时观察到白磷燃烧,其反应方程式为4P+5O2$\frac{\underline{\;点燃\;}}{\;}$2P2O5;操作③④中待装置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活塞最终停在约10mL刻度处(取整数值)
实验三、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利用如图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A处防止二氧化锰,B处放木炭小颗粒,C中放澄清石灰水
实验记录如下,请你补充完整:
①打开K;使装内充满氮气
②在B处点燃酒精灯,木炭不燃烧,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实验结束后,先关闭K再熄灭酒精灯,则关闭K的目的是防止C中液体倒吸;
③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取下注射器,吸入过氧化氢溶液,插入胶塞,注入液体,同时打开K,A处产生气体,木炭不燃烧,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
④在B处点燃酒精灯,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木炭燃烧,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B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frac{\underline{\;点燃\;}}{\;}$CO2,此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
实验四、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小组的同学利用图丁装置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记录如下: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①将注射器1中的溶液推入充有CO2的瓶中 气球鼓起
 ②… 无明显现象
 ③将注射器2中的溶液推入瓶中 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气球变瘪
 ④向外拉注射器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步骤①中气体鼓起的原因可能是2NaOH+CO2═H2O+Na2CO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步骤②中的操作是向外拉注射器3(或充分振荡),,其目的是证明步骤1中装置内的CO2已被完全吸收;
(3)步骤③中产生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总结:通过上述实验可以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分析 实验一、根据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间隙,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实验二、根据白磷燃烧消耗了氧气、压强减小以及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分析回答.
实验三、②根据装置内压强减小,会使液体倒吸分析;
④根据燃烧的条件及木炭燃烧的现象、生成物的性质分析回答.
实验四、(1)根据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使瓶内气压减小考虑;(2)为了验证二氧化碳是否被全部吸收,所以向外拉注射器3(或充分振荡),即可;(3)根据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进行书写;

解答 解:实验一、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物质分子之间的间隔比液体物质分子之间的间隔大得多,因而气体容易被压缩.封闭在注射器筒内的空气很容易被压缩,这实验说明气体分子间隔较大,易被压缩; 
实验二、
(1)图中实验的操作步骤是: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5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20mL刻度处,并按图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将弹簧夹紧橡皮管;点燃酒精灯;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2)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其反应方程式为:4P+5O2$\frac{\underline{\;点燃\;}}{\;}$2P2O5;由于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frac{1}{5}$,在50mL的空气中的氧气的体积为10mL.白磷燃烧消耗了氧气、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活塞向左移动.最后停留在10mL刻度处.
实验三、②在熄灭酒精灯时,装置内压强减小,关闭K能防止C中液体倒能吸.
④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氧气,由于木炭没有达到着火点,所以木炭不会燃烧,也就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石灰水不变浑浊,说明物质只有氧气不会燃烧;在B处点燃酒精灯,当达到木炭的着火点后,与氧气接触,木炭燃烧(同样是和氧气接触,加热达到着火点就燃烧,不加热就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和水;木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O2$\frac{\underline{\;点燃\;}}{\;}$CO2;实验③有氧气、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在④中有氧气、木炭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能燃烧.说明了:木炭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
实验四、:(1)NaOH溶液吸收CO2装置内压强变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气球鼓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NaOH+CO2═H2O+Na2CO3
(2)向外拉注射器3(或充分振荡),如果无任何现象,证明步骤1中装置内的CO2已被完全吸收;
(3)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化学方程式是:Na2CO3+2HCl═2NaCl+H2O+CO2↑;
答案:
实验一、空气;气体分子间隔较大,易被压缩;
实验二、(1)③①②④;(2)4P+5O2$\frac{\underline{\;点燃\;}}{\;}$2P2O5;10;
实验三、②防止C中液体倒吸;④C+O2$\frac{\underline{\;点燃\;}}{\;}$CO2;  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
实验四、(1)2NaOH+CO2═H2O+Na2CO3;(2)向外拉注射器3(或充分振荡),证明步骤1中装置内的CO2已被完全吸收;(3)Na2CO3+2HCl═2NaCl+H2O+CO2↑;

点评 本考点考查的是微粒的性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燃烧的条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根据实验操作图,回忆实验中现象,由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从而理解该实验的探究目的.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是近几年中考的重点之一,要好好把握.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有四瓶无色气体,它们分别是氧气、空气、氮气、二氧化碳.
(1)能使木条燃烧更旺的气体是氧气.
(2)能使木条燃烧保持不变的气体是空气.
(3)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最小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
(4)能使木条熄灭的是氮气和二氧化碳,要想进一步确定是何种气体,应采用的方法倒入澄清的灰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在一密闭容器内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一种未知物W,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物质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W
反应前质量/g501123
反应后质量/g24528x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的值应为0
B.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C.物质W中碳和氢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4
D.物质W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下列图标中,属于物品回收标志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5.实验室需要配制15%的氯化钠溶液50g.
(1)计算: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7.5g.
(2)某同学按图所示步骤依次操作:

其中操作错误的步骤是AB(填字母序号);B中仪器的名称为量筒;E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固体溶解.
(3)若图A中砝码的质量为5g,游码为2.5g,则小明称得的氯化钠质量实际为2.5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对如图所示各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甲稍稍用力拉水平接触水面的玻璃板,测力计示数变大,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B.
乙实验说明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C.
丙实验说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铁
D.
某气体燃烧,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该气体中含有氢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B.
A.品红扩散   B.木柴燃烧  C.石块变石雕  D.铁锅生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9.临近中考,家长为了给学生增加营养,制订了如下食谱:鸡蛋、排骨汤、红烧牛肉、清蒸鱼、酸牛奶,用你所学的知识,建议家长增加的食物是B.
A.炖豆腐   B.米饭   C.鸡汤  D.炒青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0.2004年5月初,世界历史文化名博览会在南京举办.某初三化学活动小组为了进一步了解和宣传南京,开展了以下探究.请你填写以下空格,完成有关问题.
(1)名誉海内外的南京板鸭是用粗盐等腌渍而成,板鸭表面能长期保持潮湿,这主要是因为粗盐易潮解.
(2)秦淮河流域哺育出南京最早的文明.近年来通过综合治理,十里秦淮重现桨声灯影.治理水污染必须从污染源抓起,请填写如图中的空格.

(3)“名城会”闭幕式焰火晚会燃放的是一种绿色焰火,其配料主要有镁粉、氯酸钾、硝酸钡、氯酸钡等粉末,其中属于单质的是镁粉.
(4)该小组发现有些六朝石刻的表面有不同程度的腐蚀.导致石刻腐蚀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酸雨腐蚀.
为了减缓石刻腐蚀,请你提一条建议:减少含硫燃料的燃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