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小刚同学用洁净的塑料瓶从河中取回一定量的水样,然后进行如下研究分析:
(1)将浑浊的河水样品倒入烧杯中,加入明矾粉末(吸附杂质,使杂质沉降)搅拌,溶解后静置一会儿;
(2)将静置后的河水采用如图装置进行过滤,请问:图中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
 
,其作用是
 

(3)过滤操作后观察发现,过滤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
 
(填序号)
a.漏斗内的滤纸有破损   b.漏斗下端未靠在烧杯内壁   c.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
(4)指出其中两处错误
 
 

(5)小刚同学将过滤装置仪器改进后得到了澄清透明的水,他兴奋地宣布:我终于制得了纯水!对此你有无看法?若要制得纯水,还需要采用的净化方法是
 
考点:水的净化,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过滤需要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漏斗、烧杯、玻璃棒等;根据造成滤液浑浊的原因进行解答;过滤操作需要一贴、二低、三靠;过滤除去的是不溶性固体,据此解答.
解答:解:(2)据图可以看出,缺少的仪器是玻璃棒,玻璃棒起到了引流的作用,故填:玻璃棒,引流;
(3)a.漏斗内的滤纸有破损,会使浑浊的液体从破损处流到烧杯内,导致滤液仍然浑浊;b.漏斗下端未靠在烧杯内壁,不会导致滤液浑浊;c.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会使浑浊的液体从缝隙间流进烧杯内,导致滤液仍然浑浊;故填:ac;
(4)据图可以看出,滤纸边缘高于漏斗边缘;漏斗末端未紧靠烧杯内壁,故填:滤纸边缘高于漏斗边缘,漏斗末端未紧靠烧杯内壁;
(5)过滤除去的是不溶性固体,不能除去水中的其他可溶性杂质,得到的水不是纯净水,要制得纯水,还需要采用的净化方法是蒸馏,故填:蒸馏.
点评:本题考查了水的净化,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净水知识进行.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含有杂质10%的氧化铜16g与足量的木炭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升?(二氧化碳的密度是1.429g/L)(保留两位小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煤燃烧时上方会出现蓝色火焰(如图)是CO燃烧产生的.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此反应:
 
;若在煤火上洒些氧化铜,会有铜生成.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此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写出下列各物质的化学式或符号:
(1)干冰
 
;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3)磷酸钙
 
      (4)2个镁离子
 

(5)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名称①
 
 

(2)下列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是,①蒸馏②吸附③过滤④静止沉淀,正确排序为
 

(3)在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滤纸边缘要
 
(选填“高于”或“低于”)液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1)铝在空气中形成氧化铝薄膜的化学方程式为
 

(2)氢气点燃前验纯的原因
 

(3)生活中使自来水的硬度降低的方法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甲、乙、丙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中一种物质为单质,另外两种物质组成元素相同.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若甲为单质,则甲的化学式为
 
 

写出③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若丙为单质,则甲的化学式为
 

写出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基本反应类型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图1是实验室常用部分仪器:

(1)指出图1中仪器的名称:①
 
 

(2)小李同学选择仪器制取并收集氧气,已知他使用了仪器①③⑤⑥,那么他还需要使用图1仪器中的
 
(填序号);该发生装置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是:把导管的一端浸在水里,用手紧贴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
 
,则说明该装置不漏气.
(3)小张同学正在收集一瓶CO2,不知是否收集满了,其验满方法是
 

(4)小明和小华进行盐酸与锌反应制取氢气的实验研究.小明用的稀盐酸,小华用的浓盐酸.他们分别取等质量的锌粒与足量盐酸在烧杯中反应,并将烧杯中物质总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图2.
试回答下列问题:
a.烧杯中物质总质量减小的原因是
 
 

b.表示小明实验结果的是图2中的曲线
 
(填①或②);
c.请说明图中的曲线②与曲线①不同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小分子团水是航天员专用水,具有饮用量少、体内储留时间长、排放量少等特点.下列关于小分子团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分子的化学性质被改变了
B、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间没有间隙
C、小分子团中的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D、小分子团水的物理性质与普通水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