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化学课上教师演示了加热炭粉(过量)和氧化铜混合物的实验,课后课外活动小组同学对教师演示中获得的灰红色粉末样品进行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图中铁架台等装置已略去,D中盛放的是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
实验主要原理:称取样品粉末W g,放入C中;D中装入ag药品;反应结束,冷却后,称量D中药品质量为b g.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主要实验内容
实验主要步骤 | 实验现象 | 有关化学方程式 |
打开A的上塞、活塞,慢慢滴加溶液. | B、E中有气泡 | |
对C进行加热.当C中药品充分反应后,关闭A的活塞,停止加热. | C+O2 CO2 |
②实验讨论
装置E中盛放的试剂是 , 其作用是 .
按上述实验,得到铜的质量分数不精确,你认为是(填:偏大、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 , 如果要得到了较正确的结果,对该装置改进的方法是 .
【答案】2H2O2 2H2O+O2↑;C中的灰红色粉末变成黑色;2Cu+O2 2CuO;澄清石灰水;检验D装置是否完全吸收了二氧化碳;偏小;水蒸气通过C被D中碱石灰吸收,测得二氧化碳质量偏大;在装置B与C之间接一个与D相同的装置
【解析】解:由题意可知:要求出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可利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的氧气与碳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可求出碳的质量,即可求出铜的质量再求出碳的质量分数:①主要实验内容 打开A的上塞、活塞,慢慢滴加溶液,B中发生的反应是:2H2O2 2H2O+O2↑;
对C进行加热,C中的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铜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铜,所以,当C中现象是:C中的灰红色粉末变成黑色,发生的反应是:C+O2 CO2 , 2Cu+O2 2CuO.②实验讨论
装置E中盛放的试剂是澄清石灰水,其作用是检验D装置是否完全吸收了二氧化碳.
按上述实验,得到铜的质量分数不精确,应是偏小,原因是:水蒸气通过C被D中碱石灰吸收,测得二氧化碳质量,如果要得到了较正确的结果,对该装置改进的方法是在装置B与C之间接一个与D相同的装置.
故答为:①2H2O2 2H2O+O2↑;C中的灰红色粉末变成黑色;2Cu+O2 2CuO;②澄清石灰水;检验D装置是否完全吸收了二氧化碳;偏小;水蒸气通过C被D中碱石灰吸收,测得二氧化碳质量偏大;在装置B与C之间接一个与D相同的装置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和碳的化学性质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注意:a、配平 b、条件 c、箭号;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1、常温下的稳定性强2、可燃性: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不完全燃烧 (氧气不充足),生成CO;3、还原性:应用:冶金工业;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有标号的仪器名称:M .
②实验室制取O2、CO2均可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用此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可用装置E收集O2的依据是 .
③实验室用C装置制CO2的优点是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用D装置收集CO2应从端通入(选填“a”或“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一瓶气体经过化验得知其中只有一种元素,则该气体是( )
A.一种单质
B.单质、化合物的混合物
C.一种化合物
D.既可能是一种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豆浆机是制作营养早餐的好帮手,根据图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手柄是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
B.外壳是纯金属材料制成
C.喝豆浆能给人体补充蛋白质
D.铜制电源插头的插孔是利用了铜的导电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现有某不纯的碳酸钠固体样品,已知其中含有的杂质可能是Na2SO4、CuSO4、NaCl、C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杂质的成分,进行如下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所示(设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进行).
请你根据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做出分析判断,填写以下空白:
(1)把气体D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白色沉淀F的化学式是 .
(2)碳酸钠固体样品中一定含有的杂质是(写化学式).
(3)无色溶液E中共存在种溶质.
(4)请写出过程④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碳酸钠固体样品中还不能确定的物质是(写化学式),要确定它是否存在,可用溶液A再实验.请简述你的设计方案(说明实验操作步骤、发生的现象及结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