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3.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是因为CuSO4遇H2O转化为CuSO4•5H2O
B.警用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C.5mL酒精和5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mL,是因为混合过程中分子变小了
D.不同种酸的化学性质有所不同,与酸电离生成的阴离子不同有关

分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是因为CuSO4遇H2O反应生成蓝色的CuSO4•5H2O,故选项解释正确.
B、警用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毒品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训练有素的缉毒犬闻到毒品的气味,故选项解释正确.
C、5mL酒精和5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错误.
D、不同种酸的化学性质有所不同,与酸电离生成的阴离子不同有关,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娈
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D.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再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设计实验验证】为验证NaOH溶液与NaHCO3溶液混合确实发生了反应,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丙三组实验.

(1)甲组实验中,试管内的现象是无明显现象.
(2)乙组实验无明显现象.设置乙组实验的目的是证明氢氧化钠不会与氯化钙反应.
(3)实验丙的现象是:开始无现象,加入CaCl2溶液后有白色沉淀生成.试解释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氢氧化钠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区别下列各组物质,选择的实验方法不能达到目的是(  )
A.CO2和CO:闻气味
B.黄铜片和铜片:相互刻画
C.浓盐酸和浓硫酸:分别用玻璃棒蘸取点在滤纸上
D.BaCl2溶液和KNO3溶液:分别加入Na2SO4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8.(1)空气通过进风口与原料中的焦炭充分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O2+C$\frac{\underline{\;点燃\;}}{\;}$CO2
(2)由(1)中产生的气体与炽热的焦炭会继续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CO2+C$\frac{\underline{\;高温\;}}{\;}$2CO.
(3)生成生铁的主要反应为Fe2O3+3CO$\frac{\underline{\;高温\;}}{\;}$2Fe+3CO2,该反应中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是B(填序号).
A.Fe2O3   B.CO   C.Fe   D.CO2
(4)高炉气体的主要成分为N2、CO、CO2,如果将高炉气体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甲图所示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及药品.

(1)为获得较为准确的实验数据,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C.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燃烧匙中的红磷足量
C.点燃红磷后缓慢将燃烧匙插入瓶中,塞紧瓶塞
D.红磷熄灭,广口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2)小明同学用足量的木炭代替红磷,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水来做此实验.小明操作正确,但是测得的数据小于用红磷测得的数据,其原因是木炭燃烧除生成二氧化碳外还可能生成一氧化碳.
(3)市售“暖宝宝”中发热剂的主要成分是:铁粉、炭粉、水和食盐等,反应原理可以简化为铁生锈,小明用配制的发热剂按图乙装置实验,他不是将足量的发热剂堆在瓶底,而是将其涂抹在广口瓶内壁的四周,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加快缓慢氧化.
(4)在上述三个实验操作都正确的情况下,与另外两个实验的测量结果相比,第三个实验的测量结果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更接近,推测其主要原因,最合理的是广口瓶中氧气消耗得更充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已知NaHCO3在270℃时完全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而Na2CO3受热不分解.现有某工厂生产出的一批
NaHCO3产品中混有少量的Na2CO3,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测定该产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设计了下列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样品$\stackrel{稀硫酸}{→}$测定生成CO2的质量.
(1)本实验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C中盛放的物质是浓硫酸.
(2)若把分液漏斗中的稀硫酸改为稀盐酸,在其他操作正确的情况下,不能(填“能”或”不能“)准确测定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方案二:样品$\stackrel{加热}{→}$测定剩余固体质量.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①取一只洁净的坩祸,称得质最为21.2克.冉向其中加入样品,称得总质量为41.2克;
②加热盛有样品的坩埚;
③将坩埚充分冷却,称量坩埚和剩余固体的质量;
④多次重复步骤②和③至恒重,称得坩埚和剩余固体的总质量为35.0克.
(3)实验时需要重复“加热、冷却、称量”操作多次.其目的是使碳酸氢钠完全反应.
(4)根据题意,计算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已知:2NaHCO3$\frac{\underline{\;\;△\;\;}}{\;}$Na2CO3+H2O+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双吸剂”是一种常见袋装食品的保鲜剂,能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某食品袋中发现一包“双吸剂”,其标签如图所示.同学们对这包久置的“双吸剂”固体样品很好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久置“双吸剂”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①铁与氯化铁溶液在常温下发生反应生成氯化亚铁.Fe+2FeCl3═3FeCl2
②碱性的Na2CO3溶液可以和中性的CaCl2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作出猜想】久置固体中可能含有Fe、Fe2O3、CaO、Ca(OH)2和CaCO3
【实验探究1】下表是小明设计的实验方案和记录的实验报告,请你补充完整: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固体放于试管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导管另一端伸入澄清石灰水中.试管中固体逐渐减少,有大量无色气体产生,得到浅绿色溶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样品中一定含有Fe和CaCO3,不含Fe2O3
②取少量样品放入试管中,加水溶解,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试管底部有不溶物,上层清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样品中含有氧化钙或氢氧化钙或二者都有
【实验质疑】
小组同学通过讨论认为实验中并不能得出一定含Fe2O3的结论,理由是Fe2O3+6HCl═2FeCl3+3H2O;Fe+2FeCl3=3FeCl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为进一步确定这包久置的“双吸剂”固体的成分进行如下定量试验.
【实验探究2】取3g样品研碎,并用磁铁充分吸引后,得到剩余固体2.6g,按照如图流程进行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操作二、操作三名称是过滤;
(2)固体Ⅰ的成分是CaCO3和Fe2O3(填物质化学式,下同);
(3)烧杯A中溶液和加入的碳酸钠溶液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4)依据实验探究1,2中现象的分析及数据计算判断,这包久置“双吸剂”固体的成分是Fe、Fe2O3、CaO、Ca(OH)2、CaCO3
【实验反思】
下列对实验探究1、2的反思,不正确的是D(填字母序号).
A.对物质成分的探究有时需要定性与定量实验的结合
B.实验探究2烧杯C中的溶质为Na2CO3和NaOH
C.实验探究1、2中都有气体产生,但生成的气体成分不同
D.在原样品中加入足量盐酸有4个反应发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读液体体积
B.
称量固体质量
C.
过滤
D.
稀释浓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