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用来测定空气组成的方法很多,如图1所示是小明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
(1)写出仪器名称①:_____,②:_____.
(2)加入红磷前,要先:_____;加入过量的红磷并点燃,我们观察到:_____,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
(3)待冷却至常温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_____,说明:_____.
(4)实验中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原因是:_____.
(5)同组的小亮同学认为小明的实验误差较大,成功率也较低,决定在小明的实验基础上对该实验进行改进,实验中他把红磷换成了白磷(当温度达到40℃时,白磷会自燃),利用放大镜对阳光的会聚原理引燃白磷.如图2所示验,比较两个实验,小亮的实验设计明显比小明的好一些,小亮实验设计的优点有_____(回答合理即可).
(6)燃烧结束后,U型管中剩余的气体的主要成分是氮气,请结合本实验推测出氮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_____,化学性质:_____.
【答案】烧杯 燃烧匙 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生成大量的白烟 烧杯中的水倒流至集气瓶,液面上升在一等分刻度处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木炭燃烧生成的CO2与消耗的氧气的体积相等,木炭燃烧前后集气瓶内的压强不变 气密性好,误差小 不易溶于水 不可燃、不助燃、比较稳定的化学性质
【解析】
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药品、仪器、操作、现象、结论、误差分析等解答。
解:(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可知:①烧杯;②燃烧匙;
(2)加入红磷前,要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点燃的红磷,在集气瓶燃烧,生成大量的白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3)由于红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消耗了瓶内的气体,压强减小,所以,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是:烧杯中的水吸入集气瓶,液面上升在一等分刻度处;由此可得出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
(4)述实验中的红磷不能用木炭代替,原因是:木炭燃烧生成的CO2与消耗的氧气的体积相等,木炭燃烧前后集气瓶内的压强不变.
(5)改进后装置的优点是:气密性好,可减小误差,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6)上面的实验同时证明了氮气不易溶于水,有不可燃、不助燃、比较稳定的化学性质;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豆浆机由于快捷方便而进入千家万户,根据如图所示的豆浆机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豆浆机的制作材料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用铜作电源插孔是利用铜的________性。
(3)传统的生豆浆是用石磨来研磨的,研磨的过程主要是_____变化。
(4)将黄豆渣分离的方法类似于我们实验中的________操作。
(5)废旧电器不要随意丢弃,应回收利用,这样做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用化学用语填空:
(1)银____;
(2)4个二氧化硫分子______;
(3)2个铝离子_____;
(4)高锰酸钾______;
(5)+3价的铝元素____;
(6)由Ca2+和H2P构成的磷酸二氢钙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几位同学对蜡烛燃烧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完成其中的步骤.
(1)李丽取一根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的__.
(2)周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__
A 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 查找资料,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 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 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3)马融融点燃蜡烛,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现象如图A,这证明焰心__.
(4)王宝宝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支细短玻璃管,发现玻管中无明显现象(如图B),在玻管的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的性质是:__.
(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该气体的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石蜡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蜡烛火焰主要是由石蜡蒸气燃烧产生的;石蜡蒸气遇冷可凝结为固体;一氧化碳是可燃性气体,它燃烧的生成物为二氧化碳.
(猜想)李丽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
王宝宝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周婷认为:以上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实验方案)换一根较长的玻璃导管,并用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
(现象与结论)如果观察到导管口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看不到冷凝的固体现象,则李丽的猜想正确.如果观察到__现象,则王宝宝的猜想正确.如果观察到__现象,则周婷的猜想正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古代,人们常用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杂质不参与反应且不溶于水)和纯碱为原材料制取烧碱,其制取流程如图:
(1)写出加入纯碱溶液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问题与发现】固体A是纯净的氢氧化钠吗?
【猜想与假设】根据反应原理,同学们提出以下猜想:
甲的猜想:A是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
乙的猜想:A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
你的猜想: .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
甲 | 取少量固体A,用适量水溶解后,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 溶液变红 | 猜想成立 |
乙 | 取少量固体A,用适量水溶解后,滴加几滴饱和碳酸钠溶液. | 猜想不成立 | |
你 | 猜想成立 |
【反思与评价】同学们讨论后,认为甲的结论不一定成立,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科技正在创造和影响着我们周围的一切,2018年9月19日,《科学美国人》与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联合发布了2018年全球十大新兴技术。它涵盖了生物医学、化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最新技术。这些技术可以为社会经济带来重大利益,并有能力改变人们现在的行为方式,将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下面所列新兴技术与化学有关的是( )
A. 基因驱动技术:可以通过改变基因防止昆虫传播疟疾和其他传染病或增加作物产量
B. 会辩论的人工智能:AI系统与专家进行实时辩论,无需事先就主题进行培训
C. 用人工智能设计化学分子: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药物分子和材料设计领域迅速发展
D. 为量子计算机而生的算法:利用量子纠缠技术制造“嘈杂中型量子”(NISQ)计算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一种新型“人造树叶”可吸收二氧化碳并转化为乙醇(C2H5OH)燃料,化学方程式为2CO2+3H2OC2H5OH +3O2。研究显示,一升“人造树叶”每天可从空气中吸收968gCO2。
(1)一升“人造树叶”工作一天可得到乙醇的质量是________?
(2)若每天一棵树平均可吸收48.4gCO2,则一升“人造树叶”吸收的CO2相当于_______棵树吸收的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1)氮气______;
(2) +3价的铝元素______。
(3)二氧化锰__________;
(4)氯化钾______;
(5) 3个三氧化硫分子________。
(6)2Fe3+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40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人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假设此实验能够按照小华的设想正常进行,且白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 ml刻度处推至15 mL刻度处,然后松开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0mL刻度处,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
(2)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