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结合你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回答下面有关问题.
(1)从物质变化的角度看,三大循环中有一种变化与另外两种变化有本质的区别,这一循环是水循环,这种循环主要是由水分子 的运动引起的.
(2)从微观角度看,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从宏观角度看,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 组成的.
(3)如图表示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图.

①图中A是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其名称为光合作用.除此以外,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另一主要途径为海水吸收,此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②请各举一例实现图中所示的物质变化,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变化b化学方程式2H2+O2$\frac{\underline{\;点燃\;}}{\;}$2H2O;变化c化学方程式2H2O$\frac{\underline{\;通电\;}}{\;}$2H2↑+O2↑;变化d化学方程式C+O2$\frac{\underline{\;点燃\;}}{\;}$CO2
(4)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提出:今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现行空气质量日报中,未计入空气污染指数项目的是:A(填序号).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氮氧化物    D.可吸入颗粒物   E.臭氧
②大气中的CO2含量不断上升引起的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是不是越少越好?为什么?不是,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氧气(或二氧化碳太少,地表生物将遭受强烈紫外线的伤害,甚至地球也可能会变成冰球等).
③人类降低空气中CO2含量的两个研究方向:一是增强对CO2的吸收,别一个是减少排放.“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和高效能等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二氧化碳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是B(填序号).
A.为了节约用纸,两面使用草稿纸
B.为了“QQ”能够升级,长期把“QQ”挂在线上
C.减少使用私加车次数,多乘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步行
D.开发新能源,逐渐取缔直接利用化石燃料的历史
(5)研制和开发不含碳并可工业生产的清洁能源,一直是科学家不懈追求的目标,目前液氨被人们被为一种潜在的清洁燃料.
①氨气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产物是氮气和水,试写出氨气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NH3+3O2$\frac{\underline{\;点燃\;}}{\;}$2N2+6H2O.
②液氨和液氢燃料相比有关数据见下表,据此判断正确的是ACD(填序号).
燃料沸点(℃)燃烧放热(kJ/g)相对分子质量爆炸极限液态密度(g/cm3
-252.6119.202.04.0%~75.6%0.07
-33.5018.6517.016%~25%0.61
A.以氨和氢为燃料时,可以减缓温室效应    B.氨泄漏到空气中比氢气更易发生爆炸
C.等质量的氨和氢分别燃烧,氢放出的热量多   D.氨的液化比氢容易得多.
③在实验室中为探究氨气的性质,常用碱石灰和硫酸铵两种固体混合加热的方法制取氨气.通常情况下,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A(填字母序号,下同),在C、D、E三种装置中,收集氨气应选择D,若用装置F收集氨气,则应将d(填“c”或”d”)与发生装置相连接.

分析 (1)根据三大循环发生的变化分析;
(2)根据分子的结构及物质的组成分析;
(3)根据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进行分析解答;根据要求确定反应原理,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4)前国家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大气中的CO2含量不断上升引起的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根据二氧化碳的影响、作用分析;根据题中信息低碳就是较低二氧化碳排放,低碳生活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分析自然界及日常生活中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途径及人们的一些做法;
(5)根据信息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根据

解答 解:(1)地球表面的“水循环”主要是由水分子的运动引起的,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自然界“碳循环”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发生的化学变化;“氧循环”是指氧气发生的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水循环;水分子;
(2)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故答案为:氢原子、氧原子;碳元素和氧元素;
(3)①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产生碳酸;
故答案为:光合作用; CO2+H2O=H2CO3
②变化b可以是氢气和氧气点燃产生水,变化c可以是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变化d可以是碳和氧气点燃产生二氧化碳;
故反应的方程式分别为:2H2+O2$\frac{\underline{\;点燃\;}}{\;}$2H2O; 2H2O $\frac{\underline{\;通电\;}}{\;}$ 2H2↑+O2↑; C+O2 $\frac{\underline{\;点燃\;}}{\;}$ CO2
(4)①目前国家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臭氧、可吸入颗粒物等,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没有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故答案为:A;
②大气中的CO2含量不断上升引起的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不是二氧化碳越少越好,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氧气(或二氧化碳太少,地表生物将遭受强烈紫外线的伤害,甚至地球也可能会变成冰球等);
故答案为:温室效应;不是,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氧气(或二氧化碳太少,地表生物将遭受强烈紫外线的伤害,甚至地球也可能会变成冰球等);
 ③A.为了节约用纸,两面使用草稿纸,可以减少树木的砍伐,从而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故正确;
B.为了“QQ”能够升级,长期把“QQ”挂在线上,会消耗大量的电能,获得电能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故错误;
C.减少使用私加车次数,多乘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步行,可以减少燃料的燃烧,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正确;
D.开发新能源,逐渐取缔直接利用化石燃料的历史可以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故正确;
故答案为:B;
(5)①氨气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产物是氮气和水,故反应的方程式为:4NH3+3O2 $\frac{\underline{\;点燃\;}}{\;}$2N2+6H2O; 
 ②A.以氨和氢为燃料时,反应物中没有碳元素,因此不会产生二氧化碳,可以减缓温室效应,故说法正确;
   B.氢气容易和氧气发生反应,而氨气不易和氧气反应,且氨气有特殊的气味,容易被发觉,因此氢气更易发生爆炸,故说法错误;
   C.从表格可以看出,等质量的氨和氢分别燃烧,氢放出的热量多,故说法正确;
   D.氨的沸点比氢气高的多,因此氨的液化比氢容易得多,故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CD;
 ③根据信息“实验室可用加热氯化铵固体和碱石灰固体的方法制取氨气,已知氨气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的小”,属于固体+固体,且需要加热,选用A装置,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因此进气口是短管,利用气压把空气从长管排出去;
故答案为:A;D;d.

点评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但难度不大,因此要注意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现有含杂质的氧化铁样品(杂质不参加反应),为了测定该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某同学取该样品10g,如图为该同学在实验室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装置示意图.得到如下两组数据:

反应前氧化铁完全反应后
a玻璃管和氧化铁样品的质量43.7g玻璃管内固体物质的质量7.6g
b集气瓶和澄清石灰水的质量180g集气瓶和集气瓶中物质的质量186.6g
(1)在给氧化铁样品加热前,先通一会儿一氧化碳,其目的是赶走试管里的空气,使测定的数据准确,同时也能够防止爆炸
(2)在A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玻璃管里的粉末由红色逐渐变成黑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frac{\underline{\;高温\;}}{\;}$2Fe+3CO2;B处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 +CO2=CaCO3↓+H2O.
(3)你认为,应当选择a组的实验数据来计算样品氧化铁样品的质量分数,计算的结果为80%.
(4)该同学所用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尾气处理.你认为改进的措施是B装置的出口处,用酒精灯点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从玻璃棒、漏斗、100mL量筒、胶头滴管、试管夹、10mL量筒、药匙等仪器中,选取合适仪器的填空.
(1)取用粉末状药品用药匙; (2)量取5mL液体用10mL量筒;
(3)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用试管夹; (4)向酒精灯中添加酒精用漏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北京奥运会火炬是以符合环保要求的丙烷(C3H8)为燃料.请根据它的化学式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丙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3H8+5O2$\frac{\underline{\;点燃\;}}{\;}$4H2O+3CO2
(2)①经过计算,可知丙烷的摩尔质量;
②丙烷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③多少g丙烷完全反应后生成2mol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在化学课上,甲同学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到盛有CO2的集气瓶中,钠在其中继续燃烧,反应后冷却,瓶底附着黑色颗粒,瓶壁上粘附着白色物质.
【提出问题】黑色颗粒和白色物质是什么?
【进行猜想】甲认为黑色颗粒是炭(C),白色物质可能是Na2O或Na2CO3或Na2O、Na2CO3,乙同学还认为白色物质是氢氧化钠.
甲同学立刻认为乙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其理由是反应物中无氢元素.
【查阅资料】氧化钠为白色粉末,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Na2O+H2O═2NaOH
【实验探究】甲同学对白色物质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方案1取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白色物质
为Na2O
方案2①取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白色物质
是Na2CO3
②静置片刻,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
【反思评价】丙同学认为方案1得到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Na2CO3溶液显碱性也会使酚酞变红.
方案2中CaCl2还可以用其它物质代替吗?请你写出一种氯化钡或硝酸钙或硝酸钡等.
【得出结论】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Na+3CO2$\frac{\underline{\;点燃\;}}{\;}$2Na2CO3+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与实验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结合下列实验装
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

①试管②集气瓶
(2)下面图2四种途径都可以得到氧气:
写出实验室中通过甲、乙、丙三种途径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
甲:过氧化氢$\stackrel{二氧化锰}{→}$水+氧气
乙:高锰酸钾$\stackrel{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丙:氯酸钾$→_{加热}^{二氧化锰}$氯化钾+氧气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B(填字母代号),某同学观察到发生装置内有大量气泡时,开始用C装置收集氧气,过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和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其原因是装置漏气.

(4)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结束后,发现水槽内的水变成了紫红色,可能的原因是试管口没有放一团棉花.
(5)如果用如图1所示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b(填“a”或“b”)端管口通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实验室部分仪器或装置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C的名称:铁架台.
(2)请你用上面仪器中的ACD或ABCE(填仪器标号)组装一套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可选用图中的G(填仪器标号).根据你的装置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3)常温下NO是一种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O+O2═2NO2.利用图2所示仪器Ⅰ、Ⅱ,可收集纯净的NO气体,收集前应先在仪器Ⅰ中装满水,然后用胶管将b(填导管口字母)与c相连组成收集装置.
(4)化学学习兴趣小组同学设计如图3实验装置(铁架台等仪器省略)制备CO2和验证CO2与NaOH反应.
①小组同学分析实验装置后,发现用E装置收集CO2有明显不足,需将装置E中的导管b(填“a”或“b”)加长至接近集气瓶底部方可.
②改进装置,打开止水夹K1,检查气密性,加入药品开始实验,当观察到装置F中的现象是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可确定装置E收集满CO2,同时证明CO2能H2O发生反应.
③当装置E中收集满CO2时,关闭止水夹K1,打开止水夹K2,把注射器D中50ml浓NaOH溶液压入装置E中,观察到装置F导管内液柱逐渐上升的现象时,即能证明CO2与NaOH反应.但有同学认为此现象是CO2溶于水的结果,为了进一步证明CO2与NaOH确实反应了,你在上述现象结束后采取的方法是把注射器NaOH溶液换成水,再做一次实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化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如613C表示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关于${\;}_{53}^{131}$I和${\;}_{53}^{127}$I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属于同种元素
B.各一个原子相比较,中子数相同
C.各一个原子相比较,核外电子数相同
D.各一个原子相比较,质子数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下列各项反应:A、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B、磷在空气中燃烧  C、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其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B,属于分解反应的是A,属于氧化反应的是BC.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