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现象能够说明分子是可分的是
A.氧化汞受热分解 B.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C.块状胆矾研磨成粉末状 D.石蜡受热后熔化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字母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如何证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化学方程式符合题意且书写正确的是
A. 正常雨水呈酸性的原因:CO2+H2O═H2CO3
B. 铜粉在氧气中加热:Cu+O2CuO2
C. 实验室制取氧气:2H2O2 2H2O+O2↑
D. 证明铁能与盐酸反应:2Fe+6HCl═2FeCl3+3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钙 [Ca(ClO)2] 和氯化钙,即可用作漂白剂,又可用作消毒剂。漂白粉中有效成分是 [Ca(ClO)2] ,漂白的原理是:Ca(ClO)2在空气中发生反应。Ca(ClO)2+ CO2+ H2O=CaCO3↓+ 2HClO;HClO是一种酸性比盐酸弱的酸,不稳定,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等有色物质褪色。
(1)HClO在常温下分解,反应为2HClO=2HCl+ O2↑。某瓶HClO溶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________ (填“增大”或“减小”或“不变”)。
(2)在漂白粉中滴加盐酸,能加快漂白的速率。写出漂白粉中加入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3)有一包长时间放置的漂白粉,想知道该漂白粉是否变质,某同学设计了下列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长时间放置的漂白粉是否变质?
【猜 想】
猜想1:该漂白粉未变质,固体成分为CaCl2、Ca(ClO)2;
猜想2:该漂白粉部分变质,固体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3:该漂白粉全部变质,固体成分为CaCl2、CaCO3。
【实验探究】限选试剂及仪器,盐酸、石灰水、品红溶液、试管、带导管的单孔塞。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有气体产生,气体使石灰水变浑浊。 | 猜想2成立 |
②在上述反应后试管中加少量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现有实验后的HCl与CaCl2的混合溶液,为了分析混合溶液中HCl和CaCl2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数据】上述实验中100g混合溶液与m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6%的Na2CO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后,共记录了两组实验数据:第①组,气体吸收完全后,NaOH溶液质量增加4.4g;第②组,沉淀完全后,经过滤、洗涤、烘干后得到固体的质量为10g.
根据实验设计及有关数据进行分析与计算:
(1)m=______.
(2)上述实验中100g混合溶液与m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6%的Na2CO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经过滤后所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不考虑过滤中的损失,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20℃时,向一定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B. 将等质量的镁片和铁片投入到足量稀硫酸中
C. 用酒精灯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D. 向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烧杯中不断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2016年8月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成功进行万米级下潜应用,这标志着我国研制无人潜水器能力已进入先进国家行列之中。
(1)无人潜水器耐压壳使用的是钛铝合金材料。下列不属于钛铝合金性质的是_____(填字母)。
a.密度大 b.硬度大 c.抗腐蚀
(2)无人潜水器通信传输系统中使用了光导纤维。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则光导纤维属于____(填字母)。
a.金属材料 b.无机非金属材料
c.合成材料 d.复合材料
(3)无人潜水器中的管道通常用聚乙烯为原料生产。此类合成材料还有聚丙烯、涤纶、聚酯、氯纶、聚氯乙烯等。
①聚乙烯属于______(填字母)
a.塑料 b.合成橡胶 c.合成纤维
②聚乙烯的化学式为(C2H4) n,则聚乙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③生活中区分聚乙烯、聚氯乙烯的常用方法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