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不同物质的变化常伴随着相同的实验现象.但从化学的角度去研究,会发现其本质的区别.
【现象分析】
实验一:如图所示向盛有一定量氧化钙固体的试管里加入一定量的水,迅速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并将导管的另一端通入盛有水的试管中,发现A试管的管壁发热,B试管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O=Ca(OH)2
实验二:用氢氧化钠固体代替氧化钙重复一次上述实验,同样发现了上述两个实验现象.
【本质归纳】
相同的实验现象,可以由不同的变化引起.
【探究运用】
在探究混合物的成分时,要研究相同实验现象的本质区别.
实验三: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硫酸钡、碳酸钠、和氢氧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取一定量的该粉末加入到盛有足量水的烧杯中,搅拌、静置,观察到有白色不溶物.
小刚同学认为,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硫酸钡;
小红同学认为,小刚的结论不准确,其理由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Na2CO3+Ba(OH)2=BaCO3↓+2NaOH.
针对上述两名同学的观点,小明同学进一步设计如下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1)步骤③中,滴入酚酞溶液后,若滤液E为红色,则滤液E中除酚酞外还一定含有的溶质是NaOH、BaCl2(填化学式,下同),由此得出原白色粉末成分组成的结论是Ba(OH)2、Na2CO3;BaSO4、Ba(OH)2、Na2CO3
(2)小燕同学认为,只需要取少量滤渣B,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若看到的现象是白色不溶物部分溶解,且有气泡产生,就足以说明原白色粉末的成分是BaSO4、Ba(OH)2、Na2CO3

分析 【现象分析】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氧化钙与水反应会放出热量;
【探究运用】根据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钡反应来分析;
(1)根据实验过程中的现象以及溶液的酸碱性来分析;
(2)根据碳酸钡能溶于酸,硫酸钡不溶于酸来分析.

解答 解:【现象分析】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氧化钙与水反应会放出热量,会觉得左侧试管外壁发热,观察到右侧试管的导管口处有气泡冒出;氢氧化钠溶于水属于物理变化,而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属于化学变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探究运用】碳酸钠与氢氧化钡在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故填:Na2CO3+Ba(OH)2=BaCO3↓+2NaOH;
(1)步骤③中加入酚酞溶液后,若溶液E为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原混合物中有氢氧化钡,碳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根据后面加入氯化钡后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碳酸钠较多;则滤液E中除酚酞外还一定含有的溶质是NaOH、BaCl2
根据现象可知,原混合物可能是氢氧化钡和碳酸钠组成的,也可能是硫酸钡、氢氧化钡和碳酸钠组成的;故填:Ba(OH)2、Na2CO3;BaSO4、Ba(OH)2、Na2CO3
(2)白色沉淀可能是硫酸钡,也可能是碳酸钡,也可能是硫酸钡与碳酸钡的混合物,其中硫酸钡不与稀盐酸反应,而碳酸钡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故取少量滤渣B,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若看到的现象是白色不溶物部分溶解,且有气泡产生,就足以说明原白色粉末的成分是BaSO4、Ba(OH)2、Na2CO3
答案:
【现象分析】CaO+H2O=Ca(OH)2
【探究运用】Na2CO3+Ba(OH)2=BaCO3↓+2NaOH;
(1)NaOH、BaCl2;Ba(OH)2、Na2CO3;BaSO4、Ba(OH)2、Na2CO3
(2)BaSO4、Ba(OH)2、Na2CO3

点评 本题考查了混合物组成的推断,完成此题,可以结合题干提供的实验现象根据物质的性质及反应的具体现象进行.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用如图装置做趣味实验:在用胶塞塞紧的烧瓶里充满某种气体(X),烧瓶内导管的一端事先已绑好了一个气球.拔开胶塞,迅速倒入另一种溶液(Y),再立即塞紧胶塞,振荡,此时可以看到气球逐渐膨胀的是(  )
选项XY
A氧气澄清石灰水
B氯化氢氢氧化钾溶液
C二氧化碳盐酸溶液
D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在各种常见仪器下面标出其名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能一次性鉴别氧气、氮气和空气三瓶气体的简便方法是(  )
A.看颜色闻气味B.用燃着的木条C.称质量比密度D.用带火星的木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6.实验室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过程如图所示.


①步骤①中使用玻璃棒的目的是加速溶解.
②步骤②中过滤器的制作如图2,正确的顺序是CAB(填序号).
③步骤③的名称是蒸发,当观察到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6.甲型H1N1流感病毒正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安全.“达菲”(C16H28O4N2)是目前世界上治疗H1N1流感病毒的良药.生产“达菲”的主要原料是莽草酸,可从茴香中提取.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达菲”分子中含有50个原子.
(2)下面是对莽草酸理化性质的描述,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D(填序号).
A.熔点185℃~191℃,气味辛酸
B.莽草酸为白色精细粉末
C.易溶于水,难溶于氯仿、苯和石油
D.能与活泼金属、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气体,并测定生成气体的体积.
(1)写出标号为①的仪器名称长颈漏斗.
(2)若用A装置来制取氧气,锥形瓶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3)若用B来收集二氧化碳集气瓶中水面上植物油的作用是防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B装置与C装置连接,可根据量筒中收集到的水的体积得出收集到的二氧化碳的体积,各装置接口的连接顺序为a→c→b→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0.某同学查阅资料得知,实验室常用电石(主要成分CaC2)与水反应制取乙炔(C2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2+2H2O=Ca(OH)2+C2H2↑(电石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也不与Na2CO3反应).在实验室中,该同学把一定量的CaC2加入Na2C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并对滤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NaOH、Na2CO3
猜想二:NaOH
猜想三:NaOH、Ca(OH)2
[分析与推理]:
分析一:若猜想一成立,说明实验中加入的CaC2量少,CaC2与水反应生成的Ca(OH)2与Na2CO3反应后,Na2CO3剩余.
分析二:若猜想二成立,说明实验中加入的CaC2与水反应生成的Ca(OH)2与Na2CO3恰好完全反应后.
分析三:若猜想三成立,说明实验中加入的CaC2量多,CaC2与水反应生成的Ca(OH)2与Na2CO3反应后,Ca(OH)2剩余.
       由以上分析可推知:反应后滤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是NaOH(填化学式,下同),可能存在的溶质是Na2CO3和Ca(OH)2.对可能存在的溶质,需要进一步实验验证.
[设计并实验]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稀盐酸  无气泡产生 猜想一不成立
 实验二 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适量碳酸钠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三成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Na2CO3=CaCO3+2NaOH
[拓展延伸]
       若向CuCl2溶液中加入少量CaC2,充分反应,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同时出现蓝色的Cu(OH)2(填化学式)沉淀.
        实验室保存电石应注意放在干燥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甲、乙、丙三位同学在活动课上探究气体的制备,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常见的气体并对它们的有关性质进行研究,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用KMnO4固体制取O2,发生装置应选用图中的A 装置(填编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当O2收集满并取出集气瓶后,停止该实验的正确操作方法是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
(2)乙同学用浓盐酸与大理石在F装置中反应,制取CO2并检验其有关性质,观察到烧杯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不合理是a(填序号).
a.产生的CO2直接使石蕊变红
b.产生的CO2与H2O反应生成H2CO3,使石蕊试液变红
c.挥发出的氯化氢溶于水,使石蕊试液变红
(3)丙同学在实验室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NH3).常温下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
①制取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H4Cl+Ca(OH)2$\frac{\underline{\;\;△\;\;}}{\;}$CaCl2+2NH3↑+2X.X的化学式为:H2O;
②制取并收集NH3,应该从如图中选择的收集装置是D.
③NH3是一种碱性气体,干燥时不能选用下列干燥剂中的B.(填序号).
A.固体氢氧化钠               B.浓硫酸               C.生石灰.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