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生活中的现象,与物质的溶解性无关的是
A.揭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气泡溢出
B.冬天玻璃窗户上结“冰花”
C.烧开水时,沸腾前有大量气泡
D.把糖水放在冰箱里冷藏,杯底出现了晶体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9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请你用化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燃料和食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1)下面是人类大规模使用燃料的大致顺序:木柴→木炭→煤→石油、天然气.
①上述燃料中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这些化石燃料属于 能源(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
②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现代社会对能量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化学反应提供的能量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新能源,如 。(举一例)
(3)节假日或双休日,去郊游野炊实为一大快事。
①对野炊有经验的人会告诉你,餐具最好是导热性好,不易破碎的材料制的,你准备带的餐具是用 (填字母)制的;(填字母)
A.金属 B.陶瓷 C.塑料
②在引燃细枯枝后,如果迅速往“灶”里塞满枯枝,结果反而燃烧不旺,并产生很多浓烟,说明物质充分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③野餐食谱如下:
主食:馒头
配菜:烤火腿、鲫鱼汤、五香豆干。
主食和配菜中主要含蛋白质、 、油脂、无机盐和水等营养素,从营养角度来看,你准备再添—样 ;(填字母)
A.炒鸡蛋 B.牛奶 C.黄瓜 D.烤野兔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物质的用途,既利用了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化学性质的是
A、木炭作燃料 B、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来脱色以制白糖
C、CO2用来灭火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7分)(1)随着社会的发展,小汽车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汽车的外部材料如图所示,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① (写一种即可).请从化学的角度分析:汽车轮毂一般用铝合金材料而不用普通钢材的原因 ② .
汽车的安全气囊内有叠氮化钠(NaN3)或硝酸铵(NH4NO3)等物质.当汽车在高速行驶中受到猛烈撞击时,这些物质会迅速发生分解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充满气囊.已知叠氮化钠分解产生氮气和固态钠;硝酸铵分解产生大量的一氧化二氮(N2O)气体和水蒸气.写出叠氮化钠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③ .
(2)请选择K、Na、H、N、O、C恰当的元素填写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①供给动植物呼吸的物质________
②农业上可用作复合肥是____________
③司机开车前的饮料中不能含_____________
④食品工业中发酵粉的成份之一的小苏打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的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的质量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 | 25g | 8 g | X | 5g |
反应后 | 8g | 8g | 20g | 9g |
A.x=6g
B.甲的化学计量数等于丙和丁的化学计量数之和
C.乙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8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探究制取气体的原理、方法及性质。结合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 ,b 。
(2)用B装置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可选用C装置收集氧气,其原因是 。
(3)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NH3),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上图字母)。
(4)该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既可用于制取气体,又可用于探究物质性质。
①当打开K1、关闭K2时,利用I、Ⅱ装置,可进行的实验是 (填字母)。
a.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b.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②当打开K2、关闭K1时,可以利用Ⅰ、Ⅲ装置制得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若要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应向烧杯里的水中加入 ,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将30g 碳酸钠溶液与48.2g氯化钡溶液混合,碳酸钠和氯化钡两种物质恰好完全反应。过滤,所得滤液质量为58.5g,试计算:所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BaCl2= BaCO3↓+2Na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现将两支分别装有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的试管(底部均有少量未溶解的固体)浸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再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浓硫酸。
(1)5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
(2)3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 。
(3)加入浓硫酸后,装有甲、乙两物质的试管中固体量的变化是 。除浓硫酸外,还可以加入 物质,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
(4)由此得出结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