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候德榜改进西方的制碱方法,发明了联合制碱法
B. 有些蚊虫叮咬后,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一种酸(蚊酸),用牙膏涂抹患处以减轻痛痒
C. 用pH试纸测定口腔唾液的酸碱度时,可发现pH一般在6.6-7.1之间
D. 用蔗糖、果汁、水、小苏打和柠檬酸自制汽水
C 【解析】A、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先生改进西方的制碱技术,成功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正确;B、有些蚊虫叮咬后,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一种酸(蚊酸),牙膏显碱性,用牙膏涂抹患处以减轻痛痒,正确;C、pH试纸只能粗略的测定溶液的pH值,不可能测得PH一般在6.6~7.1之间,错误;D、水作溶剂,蔗糖是溶质,在柠檬酸加入后会与其中的小苏打(碳酸...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湖北省潜江市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九年级3月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在氯化亚铁、氯化铜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反应停止后过滤,向滤液中插入结净的铁丝,铁丝表面无明显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滤液中一定有氯化镁,可能有氯化锌和氯化亚铁
B.滤液中一定有氯化镁和氯化锌,可能有氯化铜
C.滤渣中一定有铜和铁,可能有锌
D.滤渣中一定有铜,可能有铁和锌
D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镁>锌>铁>铜,在氯化亚铁、氯化铜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锌不会置换出氯化镁中的镁,锌先置换氯化铜中的铜,当氯化铜完全反应后,再置换出氯化亚铁中的铁;反应停止后过滤,向滤液中插入结净的铁丝,铁丝表面无明显变化,说明了溶液中不存在氯化铜,所以:A.滤液中一定有氯化镁、氯化锌,可能有氯化亚铁,错误;B.滤液中一定有氯...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无锡市丁蜀学区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中考复习阶段,小红同学梳理了以下知识:①点燃一切可燃性气体之前一定要先检验其纯度②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酸碱中和反应;③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的一定是碱溶液;④合金、塑料、合成纤维都属于合成材料;⑤常见的干燥剂有烧碱、熟石灰和浓硫酸。以上叙述正确的有几个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A 【解析】①点燃一切可燃性气体之前一定要先检验其纯度,可以防止爆炸,正确;②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与酸发生复分解反应在生成盐和水,非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也生成盐和水,这两类反应虽然都有盐和水生成但不属于中和反应,错误;③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的不一定是碱溶液。例如碳酸钠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不是碱溶液是盐溶液,错误;④合金是金属材料,不是合成材料,错误;⑤熟石灰没有吸水性,...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黑龙江省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综合题
随着我国深潜器“蛟龙”号考察任务(考察可燃冰的海底出口)顺利完成,我国的“蓝鲸1号”在南海首次试采俗称可燃冰的天然气水合物也获得圆满成功。
(1)蛟龙号的大部分材料由钛合金构成,这是因为它____;(多选)
A.抗腐蚀性优于不锈钢 B.密度小、机械性能好 C.导电性好、硬度大
(2)“蓝鲸1号”钻井平台使用了燃油发电机,则其发电时的能量转化全过程是____;“蓝鲸1号”整体用钢达40000多吨,在钢铁焊接时,常使用焊药(氯化铵)在加热时除去钢铁表面的氧化物(视为氧化铁),使焊接更加牢固,同时生成金属单质、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一种常见液体和氯化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____。
(3)可燃冰被认为是比天然气还要清洁的能源,与煤、汽油、柴油等能源相比,可燃冰燃烧会减少______(至少填两种物质的化学式)等有害气体的排放,可极大限度地减少空气污染。
AB 化学能转化为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再转化为电能 6NH4Cl+4Fe2O3△6Fe +3N2↑+12H2O+2FeCl3 -3价变为0价 SO2、CO、NO2 【解析】(1)蛟龙号的大部分材料由钛合金构成,这是因为它抗腐蚀性优于不锈钢,密度小、机械性能好;(2)“蓝鲸1号”钻井平台使用了燃油发电机,则其发电时的能量转化全过程是化学能转化为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再转化为电能,在钢铁焊接时,常使用焊药...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黑龙江省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资源、能源、环保方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二氧化碳
B. 地球上的海水多,陆地上的水却很少,陆地上的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3.5%
C. 钛和钛合金具有密度小、熔点低、可塑性好、易加工等优良性能
D. 可燃冰将地成为未来重要的新能源
C 【解析】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二氧化碳,正确;B、地球上的海水多,陆地上的水却很少,陆地上的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3.5%,正确;C、钛和钛合金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能,如熔点高,密度小,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强等,尤其是钛和钛合金的抗腐蚀性能非常好,错误;D、可燃冰将地成为未来重要的新能源,正确。故选C。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第四教育集团2018年春学期化学月考模拟试卷 题型:科学探究题
在学习盐酸的化学性质时,小明和小芳两位同学分别做了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溶液的化学实验(如图).小明的实验中能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小芳的实验中观察不到有气泡产生,对此意外现象,两位同学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小芳的实验中为什么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
【查阅资料】①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不仅可以生成二氧化碳,还可以生成碳酸氢钠.②碳酸氢钠与氯化钙溶液混合不发生反应;而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沉淀.
【设计实验】证明小芳实验的溶液中含有碳酸氢钠.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取上述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 _______(写化学式)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小芳实验的溶液中含有碳酸氢钠 |
取步骤①所得上层清液少量,滴加 ______ | ___________ |
写出步骤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加过量试剂的目的是:___________。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1)Na2CO3溶液和盐酸溶液反应的生成物受到盐酸量的影响,稀盐酸______(填“过量”或“不足”)时才有气泡冒出.
(2)当反应物的量不同时,产物可能不同,试另举一例:______。
【拓展延伸】已知NaHCO3加热易分解,分解的产物为Na2CO3、H2O和CO2,而Na2CO3化学性质稳定、受热不分解。两份质量均为m的Na2CO3、NaHCO3固体混合物,加热第一份充分反应得到CO2质量是x,向加热后所得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盐酸得到CO2 质量是a;向第二份中直接加入足量盐酸得到CO2的质量是b。则x等于_______________。
CaCl2 稀盐酸 产生气泡 Na2CO3+CaCl2═CaCO3↓+2NaCl 除去Na2CO3,防止对NaHCO3的证明有干扰 NaHCO3+HCl=NaCl+H2O+CO2↑ 过量 氧气足量时,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氧气不足时,碳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b-a 【解析】(1)碳酸氢钠与氯化钙不反应,而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故先加热氯化钙过滤,使碳酸钠完全反应,后取上清液,加热稀盐酸,有气体冒出说...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第四教育集团2018年春学期化学月考模拟试卷 题型:单选题
某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B 【解析】分析实验条件可知,B项可证明可燃物燃烧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D项可证明可燃物燃烧必须与氧气(空气)接触,A项和C项无法证明燃烧的条件。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广东省深圳市2017届九年级三模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
B. 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有改变
C.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 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2
C 【解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 A、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没有发生改变,故A错误; 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故B错误; C、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C正确;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1,故D错误. 故选C.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靖江市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独立作业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现象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A. 光亮的铁丝插入到硫酸铜溶液中,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出现
B. 打开浓盐酸的瓶塞,瓶口有白烟
C.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D. 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A 【解析】A、铁的活动性比铜强,故将光亮的铁丝插入到硫酸铜溶液中,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出现,正确;B、打开浓盐酸的瓶塞,瓶口有白雾,错误;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错误;D、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仅能出现红热现象,错误。故选A。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