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图(a)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图(b)为电解水生成的气体体积与时间关系图,试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室可用什么方法收集氢气和氧气?这是根据气体的什么性质?
(2)0~3分钟及3~8分钟,甲、乙试管内排出管内水的体积比各为多少?
(3)从理论上分析,电解水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应为2:1,但在具体实验时发现,反应开始后的前几分钟产生的气体体积比大于2:1,后几分钟气体的体积比接近2:1,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考点:电解水实验,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1)氢气不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
(2)根据图中数据可以判断甲、乙两管内排出水的体积比;
(3)根据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一实验的具体操作,来分析造成误差的原因,要从大于2:1的实际意义入手.
解答:解:(1)可用排水法收集氢气和氧气,这是利用了氢气不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的性质.
故填:可用排水法收集氢气和氧气,这是利用了氢气不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的性质.
(2)0-3分钟,及3-8分钟,甲、乙两管内排出水的体积比各为2:1、2:1.
故填:2:1、2:1.
(3)由大于2:1可知氢气多,氧气少,可能装置漏气,或氧气比氢气更易溶于水,氧气溶到水中的多,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氧气可能与电极发生了氧化反应,消耗了氧气.
故答案为:(3)实验装置可能漏气,氧气比氢气更易溶于水.
点评: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化学可以识别、研究和创造分子
B、化学实验是人类认识物质、改造和应用物质、推动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手段
C、通过化学变化,人们改造物质世界并实现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
D、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与微观过程无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已知反应:2A+B=3C+D,且A和B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5:2,如果反应后生成C和D的质量共2.1g,则消耗反应物A的质量为多少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为防止地震灾区的病菌传播,防疫人员大量使用了“漂白粉”来杀菌消毒,“漂白粉”的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钙[化学式为:Ca(ClO)2].请回答:
(1)次氯酸钙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
 
;次氯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钙、氯、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2)次氯酸钙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精确到0.1%).715g次氯酸钙中含
 
g氯元素.
(3)若灾区饮用水每50kg至少需要漂白粉250g,则消毒一桶水(约20kg)至少需加漂白粉多少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完成下列用于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过氧化氢
 
;氯酸钾
 
;高锰酸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已知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问12g碳中有多少个碳原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请你协助他共同完成下列实验相关的内容.
①实验探究的主要目的
 

②收集的信息数据:
(1)空气中N2占78%,O2占21%,其它气体及杂质占1%(按体积计)
(2)O2可支持燃烧
(3)红磷、硫、木炭在空气中可以燃烧
③方案设计:通过用
 
在空气中燃烧以消耗空气中O2的实验完成
④实验步骤:a.向瓶内装水,作好标记   b.用止水夹夹紧胶管
c.将点燃的××迅速伸入瓶内,并塞紧橡皮塞
d.检查装置是否漏气   e.待瓶冷却到室温,打开止水夹
其合理的操作顺序应为:
 
(填编号)
⑤结论:
 

⑥结论分析:若实验所得结论与实际结论偏离,可能的原因是
a.
 
  b.
 
(说出两点即可)
⑦启示:通过实验,我们还可知道空气中另一种气体的一些性质
 
(说出一种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用化学用语填空: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2)由8个硫原子构成的硫分子是:
 

(3)2个氧原子:
 
; 
(4)氧化铝:
 

(5)氧化铜中铜元素显+2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用化学用语表示下列物质:
(1)2个氢原子
 
(2)铝离子
 
(3)硝酸根离子
 
(4)碳酸钠
 
(5)氯化钾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