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
(1)地铁的轨道建设需用大量钢材。钢材属于_____(填字母)。
a金属材料 b无机非金属材料 c有机高分子材料
(2)铝合金有着广泛的应用。铝合金的硬度_____铝的硬度。(填“小于”或“大于”)。
③钢锭能制成钢丝,说明金属具有_____性。(填“延展”或“导电”)
④车架表面喷漆防锈蚀的原理是_____。
(3)如图是电解水的示意图,电极a上产生的气体是_____。农业生产常用10%~20%的NaCl溶液选种。将300 g 25%的NaCl溶液稀释为15%的NaCl溶液,需加水_____g。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1)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___乙(填“<”“>”或“=”);
(2)P点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t2℃时,把20 g固体甲放入50 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___g
(4)欲将t2℃时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取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甲物质中含有少量乙物质,若要提纯甲,一般采用______________的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块金属,分别放入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均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反应后无固体残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金属乙反应后产生的氢气多一些
B. 金属乙的活泼性比金属甲强一些
C. 金属甲的反应速率比金属乙快一些
D. 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甲一定比乙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亮亮同学利用图中装置模拟粉尘爆炸实验,操作如下:在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打气筒压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上的塑料盖掀起。该实验中的面粉属于_____,鼓入空气的作用是_____。实验中发生爆炸,除了 需具备燃烧的三个条件外,同时还必须发生在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氨催化氧化是工业制硝酸的反应之一,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中氮、氢原子个数比为1:3
B. 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
C. 两种生成物均为化合物
D. 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吸入汞蒸气或者食用被汞污染的食品等易引起汞中毒,因此,汞的生产、使用等环节应严格控制。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汞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有关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汞的核外电子数为80
B. 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0.6
C. 汞是常温下呈液态的金属,具有导电性
D. 汞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t℃,根据某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物质的质量,绘制成图中斜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 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0 g
C. 4个点表示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G<m<W=Z
D. G点表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进行实验]图I是课本中的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烧杯甲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此实验说明了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改进]老师对图I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II所示),并进行了下列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脱脂棉;
③再往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几分钟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讨论]
(1)若实验II的现象不明显,应当进行的改进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进后图II所示装置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I和图II所示装置虽能够证明分子的性质,但无法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图III和图IV所示装置:
(1)按照图III和图IV所示装置操作、几分钟后烧杯B中溶液变化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图III和图IV所示的装置,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分析下图,回答问题。
(1)A→D是制取并收集一瓶CO2的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2)E装置与C中的发生装置相比,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F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G中无明显反应现象,若要证明发生了反应,可向试管中加入的试剂有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稀盐酸 B.酚酞溶液 C.氯化钙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