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规范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请仔细观察下图并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时,应选用的仪器是 (填字母),连接好仪器后的第一个操作步骤是 ,检验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实验室用以上提供的仪器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若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并收集氢气,则所用装置与二氧化碳的不同之处是 。
【答案】(1)锥形瓶 长颈漏斗
(2)ABCE 检查装置气密性 CO2+Ca(OH)2=CaCO3↓+H2O
(3)2H2O2 2H2O+O2↑
(4)CO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而H2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合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用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体常温下的反应,故应选用的仪器有:锥形瓶、集气瓶、长颈漏斗、双孔橡皮塞;连接好仪器后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免漏气;检验二氧化碳用的是澄清的石灰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CO2+Ca(OH)2=CaCO3↓+H2O;
(3)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为原料制取氧气,属于固液体常温下的反应。过氧化氢分解生成的是水和氧气:2H2O2 2H2O+O2↑;
(4)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属固液在常温下反应,与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相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故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标号为a的仪器名称是 ;
(2)装置A、B中,便于添加液体药品的是 ;
(3)在H2和O2中,可用装置B制取的是 ;
(4)若用装置C检验CO2,则试管中盛装的药品是 溶液;
(5)若制取8.8g CO2,理论上需要 g 10%的稀盐酸与足量大理石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图象能正确反应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 )
A.①向稀盐酸中不断加水
B.②等质量的稀硫酸分别与足量的镁、铁、锌三种金属反应
C.③向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固体
D.④分别向等质量的铝和铁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至过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选项为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的步骤,其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称量﹣计算﹣溶解﹣转液贴签 B.计算﹣称量﹣溶解﹣转液贴签
C.计算﹣称量﹣转液贴签﹣溶解 D.计算﹣溶解﹣称量﹣转液贴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煤和石油中都含有氮元素,燃烧时能排放出一些污染物,对空气造成污染。
(1)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氮元素 ②2个氢离子
③硝酸根离子 ④二氧化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2)氢气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食盐溶于水后以NaCl微粒的形式存在
B.食盐溶液中既存在离子又存在分子
C.饱和溶液就是不能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D.氯化钙溶液中钙离子与氯离子的个数之比为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今天又是化学实验室开放日,老师拿出两瓶无标签的试剂,分别是固体和液体,他取少量试剂在试管中混合,立即产生一种无色气体,将此气体用集气瓶收集后,我们对气体展开了一系列探究:
(1)此气体是什么物质?验证它的实验方案如下
猜想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及解释 |
此气体可能是 |
| 化学方程为:
|
(2)我想用图所示仪器中的几种来制取该气体,(填序号)则发生装置是 ;收集装置是
(3)指出仪器名称:a是 b是
(4)如果用右图所示的装置收集该气体,气体由 端(填“A或“B”)导入。
(5)我猜想此无色气体还可能是 气体,可以制取它的化学方程式是若用右图装置盛满水收集氧气,气体由 端(填“A或“B”)导入
(6)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甲烷,则实验室制取并收集甲烷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油脂和糖类物质都能够为人体提供热量
D.煤、石油、天然气是三种不可再生的能源
C.乙醇可通过高粱等发酵获得,是可再生能源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