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碳酸钠的湖泊在冬季结冰时,湖底常有碳酸钠晶体析出,这是因为( )
A. 碳酸钠难溶于水 B. 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 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 D. 温度变化对碳酸钠的溶解度影响不大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安徽省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单元测试卷《酸和碱》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物质中,既能与水反应,又能与盐酸反应的是( )
A. CaCO3 B. CuO C. CaO D. Ca(O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鲁教版2018届九年级下册化学同步练习:第七单元 第二节 碱及其性质 题型:单选题
某一无色溶液具有如下性质:①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②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可产生蓝色沉淀;③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据以上推断,此溶液是
A. 氢氧化钠溶液 B. 澄清石灰水 C. 氯化钙溶液 D. 盐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鲁教版2018届九年级下册化学同步练习:第七单元 第一节 酸及其性质 题型:单选题
下列物质属于酸的是( )
A. H2CO3 B. NaHCO3 C. SO2 D. NH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鲁教版2018届九年级下册化学同步练习:第八单元 第二节 海水“晒盐” 题型:简答题
除去KCl溶液中少量的K2SO4杂质,其方法是:加入适量的________溶液,反应后生成________白色沉淀再经过滤,即可除去杂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鲁教版2018届九年级下册化学同步练习:第八单元 第二节 海水“晒盐” 题型:单选题
测定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时所用溶液必须是( )
A. 浓溶液 B. 稀溶液
C. 饱和溶液 D. 不饱和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鲁教版2018届九年级下册化学同步练习:第八单元 第二节 海水“晒盐” 题型:单选题
只用石蕊试剂就可将组内的三种溶液鉴别开的是( )
A. H2SO4、NaOH、NaCl B. KOH、NaOH、HCl
C. HCl、HNO3、Ba(OH)2 D. Ba(OH)2、HCl、H2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多选题
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能达到目的的是
A. 先加入MnO2,再加热,除去KCl固体中混有的少量KClO3
B. 用铜、锌、铁、稀盐酸为药品验证铜、锌、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C. 利用酚酞试液区分稀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三种无色液体
D. 用酚酞试液检验NaOH溶液在空气中变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河北省沧州市沧县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实验题
蔗糖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某兴趣小组对“蔗糖的组成”进行了探究。
【作出猜想】小组同学认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葡萄糖进一步转化为蔗糖,故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实验验证】
方案一:小明将蔗糖在氧气中燃烧,检验到生成产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得出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小刚认为该方案不合理,只能说明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小刚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开始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然后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给蔗糖加强热。
(1)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说明蔗糖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2)观察到硬质玻璃管中残留有黑色固体,他猜想该黑色固体是单质碳,并继续利用图示装置,另选试剂进行了验证单质碳的实验,实验过程和现象如下:
实验过程 | 实验现象 |
________________,点燃酒精灯 | ①硬质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②_____________ |
写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拓展交流】
(1)方案二中,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查阅资料得知蔗糖的化学式为C12H22O11。小红发现:蔗糖分子中氢原子的数目是氧原子数目的2倍,但是,蔗糖中氧元素质量却是氢元素质量的8倍,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