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用过滤和活性炭吸附的方法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B. 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区分蚕丝和棉麻制品

C. 采用加入 MnO2 并加热的方法除去 KCl 中的 KClO3

D. 用盐酸除去 Na2SO4 中少量的 Na2CO3

B 【解析】 A、过滤能除去水中难溶性的杂质,但不能除去水中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所以不能用过滤法使硬水转化为软水,故此实验不能成功;B、蚕丝中含有蛋白质,而棉中不含,分别灼烧,有烧焦羽毛气味的就是蚕丝,用点燃的方法可以区分,故此实验能成功;C、KClO3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二氧化锰,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辽宁省锦州市2018届九年级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人类的活动离不开能源,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资源。

(1)目前,人们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________、天然气。近年来,科学家陆续发现海底埋藏着大量的将来可能会代替化石燃料的新能源,这种新能源是___________。

(2)我国部分地区的饮用水来自河水,河水在净化处理时加入明矾的作用是__________。在日常生活中,若要鉴别净化后的水是硬水还是软水,最简单的方法是加入__________进行检验。

石油可燃冰吸附杂质使其沉降肥皂水 【解析】 (1)人人们使用的主要能源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深海储藏的新能源为可燃冰; (2)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能将水中的不溶性固体杂质吸附在其表面,加快沉降速度,加速净水;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能与肥皂水混合产生大量的浮渣,软水不含或含有少量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与肥皂水混合产生泡沫,现象不同,故可以使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9届九年级鲁教版化学期中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t1 ℃时,等质量的甲、丙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分数为丙>甲

B. t2 ℃时,20 g丙溶解于50 g水中能形成70 g溶液

C. 分别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3 ℃降温至t2 ℃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乙>甲=丙

D. 若要将组成在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可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D 【解析】试题A、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丙的溶解度,等质量的甲、丙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分数为丙>甲,氮此题不知溶液是否饱和,故错误;B、t2℃时,丙的溶解度是30g,将20g丙加入到50g水中只溶解15g,充分搅拌后,所形成溶液的质量=15g+50g=65g;故错误;C、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河南省2019届九年级中考化学套卷综合训练题(三) 题型:推断题

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戊分别是Na2CO3溶液、Fe2O3、Ca(OH)2溶液、BaCl2溶液和稀盐酸中的一种,已知丙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请回答下列问题。

(1)戊的化学式为________。

(2)甲常见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_。

(3)甲和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4)乙和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BaCl2改良酸性土壤Na2CO3+Ca(OH)2=CaCO3↓+2NaOHFe2O3+6HCl=2FeCl3+3H2O 【解析】 甲、乙、丙、丁、戊分别是Na2CO3溶液、Fe2O3、Ca(OH)2溶液、BaCl2溶液和稀盐酸中的一种,丙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所以丙是氢氧化钙或是碳酸钠溶液,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氯化钡和盐酸反应,故丙是碳酸钠,氧化铁不与碳酸钠反应,故丁是氧化铁;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河南省2019届九年级中考化学套卷综合训练题(三) 题型:单选题

下列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正确的是( )

A.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

B. 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C. 向氢氧化钠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硫酸

D. 足量的铁片和铝片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D 【解析】 A、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加水后碱性减弱,pH减小,无论怎样加水,其pH总是大于7,不会小于7,故错误;B、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剩余固体是氧化钙,不会是零,故错误;C、硝酸钡和硫酸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硫酸钡沉淀,一开始就会出现沉淀,而图象显示是过一段时间才出现沉淀,故C错误;D、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铝和铁都排在氢的前面,可以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铝排在铁的前面,故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河南省2019届九年级中考化学套卷综合训练题(三) 题型:单选题

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 氢氧化钠不慎沾到皮肤上,立即用稀硫酸冲洗

B. 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时,将尾气直接排放

C. 酒精灯中的酒精不足时,需要先熄灭酒精灯,再添加酒精

D. 家用天然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排气

C 【解析】 A、氢氧化钠不慎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故错误;B、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时,将尾气直接排放会造成空气污染,故错误;C、酒精灯中的酒精不足时,需要先熄灭酒精灯,再添加酒精,故正确;D、家用天然气泄漏,不能立即打开排风扇排气,否则可能引发爆炸,故错误。故选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化学:2.1《性质活泼的氧气》同步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一氧化氮在常温下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它能跟空气里的氧气迅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现要收集一氧化氮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

A. A B. B C. C D. D

B 【解析】 气体的收集方法有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排水法收集的气体不能与水反应,也不能溶于水,一氧化氮难溶于水,故可以选排水法收集;用排空气发收集的气体不能与氧气反应,一氧化氮易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故一氧化氮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故B正确。故选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实验中学2019届九年级中考一模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下表为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第三周期中,各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三周期中,元素类型的变化情况是:从左到右由________元素过渡到________元素,并以稀有元素气体结尾。

(3)在第三周期中,核外电子排布与氩原子相同的阴离子符号是______________。

(4)写出含有铝元素的常见氧化物、碱、盐。

物质的类别

氧化物

物质的化学式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电子层数相同金属非金属Cl- S2-Al2O3Al(OH)3AlCl3(合理均给分) 【解析】 (1)在第三周期中,各原子结构中电子层数相同,均为3层; (2)在第三周期中,元素类型的变化情况是:从左到右由金属元素过渡到非金属元素,并以稀有元素气体结尾; (3)氩原子电子层为3层,电子数从里到外依次为2、8、8,氯原子和硫原子可容易获得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分别形成氯离子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西省2018届九年级中考模拟化学测试卷(一) 题型:科学探究题

某同学要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

(实验一)(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按图1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及现象如下:

步骤Ⅰ.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良好。

步骤Ⅱ.将盛有白磷的带孔燃烧匙伸入A瓶中,白磷不燃烧。

步骤Ⅲ.向A瓶中加满80℃热水,塞紧瓶塞,白磷不燃烧。

步骤Ⅳ.打开K1、K2,从a口向瓶中鼓入空气,待瓶中的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时,关闭K1、K2。此时进入量筒B中水的体积为200mL,观察到A瓶中的白磷燃烧。

⑴对比步骤Ⅱ和Ⅳ的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待装置冷却一段时间后,打开K2,如果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1/5,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答一条即可)。

(实验二)用图2所示装置,利用铁生锈的原理也可以比较准确地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若将此装置中的细铁丝换成足量的细铜丝进行实验,能否比较准确地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铜能与空气中氧气、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铜绿。化学方程式:

2Cu+O2+H2O+CO2═Cu(OH)2CO3)

温度达到着火点水倒流进A瓶40mL气密性不好、未等装置冷却就打开夹子等不能;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约只有0.03%,铜不能将装置中的氧气几乎耗尽 【解析】 实验一:(1)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步骤Ⅱ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步骤Ⅳ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因此通过对比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