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5.如图表示M、N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30℃时,N的溶解度大于M的溶解度B.N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M大
C.阴影处M、N均为饱和溶液D.P点表示t℃时M、N的溶解度相等

分析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 解:A、由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20℃时,N的溶解度大于M的溶解度,故A错误;
B、由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不难看出,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M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故B错误;
C、由于阴影部分在M的溶解度曲线的上方,在N的溶解度曲线的下方,因此对于M来说为饱和溶液,故C错误;
D、在t℃时,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P点,说明两物质的溶解度在t℃时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物质中一定有氧分子存在的是(  )
A.液态空气B.C.二氧化碳D.过氧化氢(H2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分液时,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B.蒸馏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
C.蒸发结晶时应将溶液蒸干
D.称量时,称量物放在称量纸上置于托盘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3.物质A、B、C、D均为单质,物质A′、B′、C′、D′均为氧化物;A与A′、B与B′、C与C′、D与D′含有相同元素.它们存在如下转化关系:
A′→C′,A+B→B′,B′+D′→D,且A与D能发生反应(注:所需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已省略).
(1)B的物质名称是碳.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A′→C′2H2O2$\frac{\underline{\;MnO_2\;}}{\;}$2 H2O+O2↑;
②B′+D′→D3CO+Fe2O3$\frac{\underline{\;高温\;}}{\;}$2Fe+3CO2
③A与D反应3Fe+2O2 $\frac{\underline{\;点燃\;}}{\;}$Fe3O4
(3)若要实现D→C的转化,所需试剂是稀硫酸(或稀盐酸).
(4)将A与B反应的某生成物与C’混合后能发生化学反应,要证明该反应确实发生,应选择的试剂是石蕊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可将下列各组混合物分离的是(  )
A.硝酸钠、二氧化锰B.木炭、二氧化锰C.氢氧化钠、氯化钾D.硫酸铜、氢氧化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将106g的Na2CO3和84g NaHCO3先经充分强热后,再分别足量的盐酸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消耗盐酸一样多B.放出CO2的总量一样多
C.后者生成的NaCl是前者的一半D.后者消耗盐酸是前者的一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竹炭包是一种集观赏与空气净化为一体的产品.这种产品可对车内及室内空气中的一氧化碳、甲醛等有害气体进行吸附.某课外活动小组对竹炭进行初步探究.

【提出问题】竹炭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猜想与假设】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查阅资料】新鲜的血液,遇一氧化碳由鲜红变为暗红.
【设计实验】所用装置如图所示.(资料信息:A装置的作用为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
(1)实验开始后,C装置中产生白色沉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E装置中新鲜的鸡血变为暗红色.此实验说明竹炭具有的化学性质是可燃性
(2)小玥认为应在A、B装置间,再增加一个C装置,目的是检验二氧化碳已除尽.
(3)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这套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没有进行尾气处理,请你设计解决的方法在a处用气囊收集或加一盏点燃的酒精灯.
【结论】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6.据有关资料介绍:将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灼烧后与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在水中作用,可以得到氢氧化钾.某化学课外小组的同学们为了制取氢氧化钾,将少量碳酸钙充分灼烧后的固体放入烧杯中,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10%的碳酸钾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得到固体A和溶液B,操作步骤如图所示.请你与小组同学共同完成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1】固体A除了杂质外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只有CaCO3 乙同学:CaCO3、Ca(OH)2
【实验与探究】甲、乙同学为了验证各自的猜想,分别进行了实验:
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甲同学: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自己的猜想正确
乙同学: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溶解、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滤渣表面有气泡产生自己的猜想正确
【反思与评价】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甲同学的实验不合理,原因是加入稀盐酸有气泡只能证明有碳酸钙,不能证明有无氢氧化钙;乙同学的实验能证明他的猜想,因此小组同学确定了固体A的成分.
【提出问题2】溶液B中的溶质除KOH外,还含有的物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丙同学:K2CO3  丁同学:Ca(OH)2
【表达与交流】结合对固体成分的探究,同学们经过讨论确定了丁同学猜想正确,理由是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钙,说明溶液中的碳酸钾已完全反应.为了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钾,需要向溶液B中滴加适量的一种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2CO3+Ca(OH)2═CaCO3↓+2KOH,小组同学通过相应的实验操作最终制得了氢氧化钾.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