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0.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 质abcd
反应前质量/g6.403.204.000.50
反应后质量/g待测2.567.200.50
A.a和b是反应物,d一定是催化剂
B.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4.64g
C.c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和a、b二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相同
D.若物质a与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则反应中a与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4:1

分析 本题分析b、c、d三种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a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根据各物质的质量变化情况结合催化剂、化合物的特征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表中数据可知:b的质量减少了3.2g-2.56g=0.64g,可确定b是反应物;c的质量增加了7.2g-4.0g=3.2g,可确定c是生成物;d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不参加反应;
A、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0.64g,生成物c的质量是3.2g,由质量守恒定律,a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为3.2g-0.64g=2.56g;d的质量不变,d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错.
B、根据分析,a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为3.2g-0.64g=2.56g,故待测的数值为6.4g-2.56g=3.84g,故错.
C、根据前边的分析可知:a、b是反应物,c是生成物,所以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c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是a、b两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之和,故对;
D、物质A与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设反应中A与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x:y,根据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比:$\frac{2x}{y}=\frac{2.56g}{0.64g}$,解得:x:y=2:1,故不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秋水仙碱(化学式C22H25NO6)一种生物碱,因最初从百合科植物秋水仙中提取出来,故名,也称秋水仙素.纯秋水仙碱呈黄色针状结晶,熔点157℃.易溶于水、乙醇和氯仿,味苦,有毒.秋水仙碱能抑制有丝分裂,破坏纺锤体,使染色体停滞在分裂中期.这种由秋水仙碱引起的不正常分裂,称为秋水仙碱有丝分裂.在这样的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虽然纵裂,但细胞不分裂,不能形成两个子细胞,因而使染色体加倍.自1937年美国 学者布莱克斯利(A.F.Blakeslee)等,用秋水仙碱加倍曼陀罗等植物的染色体数获得成功以后,秋水仙碱就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学、遗传学的研究和植物育种中.
(1)根据上述材料,写出一点秋水仙碱的物理性质:呈黄色针状结晶
(2)下列有关秋水仙碱的说话正确的是C
A.秋水仙碱由碳原子、氢原子、氮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B.秋水仙碱中有22个碳元素,25个氢元素、一个氮元素和6个氧元素组成.
C.秋水仙碱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氮原子、氧原子构成
D.以上说法都正确
(3)计算C22H25NO6中各元素的质量比264:25:14:9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如图是初中科学常见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其中A为红棕色固体(只含两种元素的纯净物),G为白色沉淀,B、C、E、F均是无色、无味的单一气体.

(1)反应①中CO(填化学式)发生了还原反应.
(2)物质B除图中所示的化学性质外,还具有毒性,对人体有危害.
(3)根据题意,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8.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现用如图所示装置来测定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铁架台、铁夹等在图中均已略去).

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图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②准确称得8g纯碱样品并放入容器B中;
③准确称得盛有碱石灰(固体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的干燥管D的质量为83.4g;
④关上K1,打开K2,缓缓滴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⑤关上K2,打开K1,往试管A中缓缓鼓入空气数分钟,然后称得干燥管D的总质量为85.6g.
试回答:
(1)实验步骤⑤鼓入空气的目的是使B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进入D中.
(2)若没有C装置,则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大(填“偏大”或“偏小”).
(3)根据实验中测得的有关数据,计算出纯碱样品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66.25%(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经精确测定,上述所求数值略大于样品中碳酸钠的实际质量分数,其原因可能是装置中有一定量的空气,所含的CO2也会进入D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煤、石油和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后燃烧.其目的是增大煤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2)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错误的是C
A.①②两物质的实验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B.①物质的实验现象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60℃
C.②③两物质的实验现象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均高于60℃
D.①③两物质的实验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3)谈到能源人们立即想到的煤、石油和天然气,很少想到晶莹
剔透的“冰”,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陆续在冻土带和海洋深处发现了一种可以燃烧的“冰”,这种“可燃冰”是天然气分子被包进水分子中在低温与压力下结晶形成的.目前,可燃冰主要分布在东、西太平洋和大西洋西部边缘,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能源,但由于开采困难,海底可燃冰至今仍原封不动地保存在海底和永久冻土层内.下列关于“可燃冰”的叙述中,错误的是B
A.“可燃冰”不是冰                B.“可燃冰”的实质是水变成的固态油
C.“可燃冰”是混合物             D.“可燃冰”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重要能源
(4)人类探月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勘察、获取地球上蕴藏量很小而月球上却极为丰富的核聚变燃料“He-3”,解决地球能源危机.已知“C-13”是指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7个中子的碳原子,则“He-3”所指的氦原子核内B
A.含有3个质子,没有中子        B.含有2个质子,1个中子
C.含有1个质子,2个中子        D.含有3个中子,没有质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5.有一包固体混合物,其中含硝酸钠和某一不溶性杂质.将其投入一定量的水中,使其充分溶解,所得结果如表:
温度/℃104075
剩余物质的质量(克)20113272
硝酸钠溶解度见表:
温度/℃102540505560657580
溶解度/g8192104114117124130150166
(1)该实验用水多少克?
(2)原固体混合物中含多少克硝酸钠?
(3)欲完全溶解原固体混合物中的硝酸钠,所需最低温度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小明在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反应时,设计出下列三种装置进行实验:

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上图中用到了许多玻璃仪器,如试管、烧杯、锥形瓶、广口瓶,其中不能加热的仪器是广口瓶、锥形瓶;
(2)以上三个实验中,①③有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记录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①试管内液面逐渐上升,形成水柱;实验③小气球胀大.
(3)实验②因选用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的广口瓶,以使实验取得成功,你将选用的物品是矿泉水塑料瓶,改进后能看到的实验现象是矿泉水塑料瓶变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目前,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此循环中发生了反应:2H2O$\frac{\underline{\;通电\;}}{\;}$2H2↑+O2
B.该循环体系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C.燃料电池中发生的反应是:2H2+O2$\frac{\underline{\;一定条件\;}}{\;}$2H2O,这个反应是缓慢氧化
D.目前未能使用氢气作为普通燃料的主要原因是氢气易爆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0.环境问题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学校假日小队在一次”寻找低碳足迹”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中,调查了小河旁两座化工厂的废水排放情况发现:①甲、乙两厂排出的废水均澄清透明;②两厂废水中共含K+、H+、Ba2+、OH-、NO3-、CO32-六种离子,且每厂各含三种不同的离子,两厂废水单独排放都会造成严重的污染.该活动小组的同学利用科学知识,对两厂的废水处理提出了较合理的建议:将两厂的废水按一定比例混合,经充分反应沉淀后,废水会变成只含一种溶质的无色澄清溶液,此溶液提取后可作化肥.
(1)经检测甲厂废水明显呈碱性,则乙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的三种离子是H+、Ba2+、NO3-(填离子符号).
(2)此化肥是KNO3(填化学式),属于哪一类化肥?复合肥.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