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0.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涉及化学知识,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研制生产可降解塑料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B.区分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
C.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
D.加入活性炭可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分析 A、根据防治白色污染的措施进行分析判断.
B、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
C、根据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
D、活性炭能够吸附色素和异味.

解答 解:A、研制生产可降解塑料,是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故选项说法正确.
B、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C、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D、活性炭能够吸附色素和异味,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 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了解防治白色污染的措施、温室效应、煤气中毒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0.现有铜与另一种金属的混合物粉末,另一种金属可能是镁、铁、锌中的一种,现欲测定其组成.
【查阅资料】(1)镁、铁、锌皆能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且生成+2价的可溶性金属硫酸盐和氢气.
(2)相对原子质量:Mg-24、Fe-56、Zn-65
【实验步骤及数据】取该混合物粉末8.0g放入烧杯中,将140.0g 14.0%的稀硫酸分四次加入该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测得剩余固体质量数据记录如下:
次数1234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35.035.035.035.0
剩余固体的质量/g6.8215.64.44.2
通过计算(写出计算过程),求:
(1)该混合物粉末中铜的质量分数?
(2)该混合物粉末中另一金属为何种金属?
(3)第三次加入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1.某化工厂生产过程中的残液含有硝酸银,取少量该残液样品,分别盛在A、B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不同质量的黄铜片(铜锌合金),充分反应后过滤,分别取滤渣工滤液进行如表所示实验.请你参与实验探究:(1)用化学式填写下列实验报告中的空格: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分析与结论
①将A试管滤出的滤渣洗涤后,取样,再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泡产生从A试管得到的滤渣的成分是Ag、Cu和Zn
②取少量B试管得到的滤液,滴加少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从B试管得到的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Zn(NO32,可能有Cu(NO32
(2)若要验证B试管得到的滤液中可能含有的溶质,可以采用的物理方法是观察溶液的颜色;可以采用的化学方法是向滤液中加入NaOH(填写一种物质的化学式),并观察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如图是实验室中用于制取和收集气体的装置图.

(1)写出如图①仪器的名称:长颈漏斗.
(2)利用B、C装置能进行的实验是C(填序号).
a.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b.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c.用锌与稀硫酸制取氢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请写出防治白色污染产生的措施三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5.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在三只烧杯中各装入等质量的水,分别溶解A、B、C三种物质使其达到饱和,其中溶解最多的物质是C.
(2)在t2℃时,等质量的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水的质量相等.
(3)t4℃时,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至t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如下,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可能是2CO+O2$\frac{\underline{\;点燃\;}}{\;}$2CO2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D.反应中分子数目改变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各组物质间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如图转化的是(  )
选项XYZ
AH2SO4H2H2O
BCuSO4CuCl2Cu(OH)2
CH2OH2CO2
DCuCuOCuSO4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t1℃时,乙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25%
B.在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t2℃甲物质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会析出晶体
D.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