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010?内江)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自制氢气做氢气球.他们取用铁丝和铝条打磨后,分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发现铁丝只有细小的气泡缓慢产生,而铝条迅速反应,产生的气泡混合酸一起冲出试管,他们一筹莫展,你能帮助他们吗?
(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你认为选择金属
可能更为合适.按照你的选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Zn+2HCl═ZnCl2+H2
Zn+2HCl═ZnCl2+H2

(2)如果要组装一个能即制即停的装置,可以选择下列装置中的
C
C


(3)这样制得的氢气中可能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等杂质,将所得气体先通入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
溶液,再通入
浓硫酸
浓硫酸
即可得到纯净的氢气.
分析:(1)根据铁、铝与盐酸反应的现象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选择合适的金属;
(2)根据C装置的优点:关闭开关,随着试管内部气体的增多,压强也随之增大,阻止漏斗液体下流,使反应停止,所以可随时控制反应的进行;
(3)根据氢氧化钠溶液可以与氯化氢反应,浓硫酸能吸水分析;
解答:解:(1)由以上铁、铝和盐酸反应出现太慢或太快现象,所以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选择金属锌更合适,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故答案为:锌;Zn+2HCl═ZnCl2+H2↑;
(2)C装置有个开关,假如关闭开关,随着试管内部气体的增多,压强也随之增大,阻止漏斗液体下流,使反应停止,所以可随时控制反应的进行,随开随停.故答案为:C;
(3)氢氧化钠溶液可以与氯化氢反应,浓硫酸能吸水,所以混合气体先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再通入浓硫酸即可得到纯净的氢气.故答案为:氢氧化钠;浓硫酸;
点评:本题知道了制取气体的药品的和发生装置的选择,进一步练习了方程式的书写方法,除杂质的方法.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10?内江)2009年12月,温家宝总理出席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温总理在发言中指出,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这里的减排主要指降低碳排放.
(1)有科学家提出设想:将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压缩使其液化,然后将其压入到的深海中.但又有人担心,二氧化碳会使海水酸度增加,破坏海洋生态,理由是
CO2+H2O═H2CO3
CO2+H2O═H2CO3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为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承诺,我国积极推进资源的再生利用,再生资源的利用节约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2009年10月,内江市成立了西南最大的再生资源生产基地,该基地主要用于废弃塑料的回收和利用,你认为该基地的成立对环境保护的意义主要有
减少白色污染
减少白色污染
(任答一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10?内江)下列相关化学用语的表达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10?内江)2009年3月,中铁集团某公司的一处用房发生爆炸并坍塌,造成多人伤亡,经调查,事故现场有残留的铝粉.试分析发生爆炸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取一块铝片,打磨光亮后灼烧,它既不会燃烧更不会爆炸.铝粉是一种危险化学用品,而铝锅为什么可以安全地用于烧水炒菜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0?内江)(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以采用图甲乙两种装置,甲装置实验过程中,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当温度降到室温,打开止水夹,会观察到
水进入到A瓶,约占A瓶容积的
1
5
水进入到A瓶,约占A瓶容积的
1
5
现象.乙装置可视为甲的改进装置,乙装置与甲装置相比较,优点在于
测量更为精确或减少污染
测量更为精确或减少污染
(任答一点).

(2)乙装置实验完后,变黑的铜丝可用稀硫酸处理得到硫酸铜.工业上制备硫酸铜通常有两种方案.
方案一:铜
氧气
氧化铜
稀硫酸
硫酸铜
方案二:铜
浓硫酸
硫酸铜[Cu+2H2SO4(浓)
 △ 
.
 
CuSO4+SO2↑+2H20]
其中方案
更适合工业生产,主要原因是
无污染大气的SO2产生或H2SO4利用率更高
无污染大气的SO2产生或H2SO4利用率更高
(任答一点).
(3)方案二产生的S02具有和C02类似的性质,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除此之外,SO2还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吸收,使高锰酸钾溶液颜色由紫色变为无色.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煤燃烧的气体产物,将煤燃烧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
根据现象,猜想一:煤燃烧产生的气体是C02
猜想二:煤燃烧产生的气体是S02
猜想三:煤燃烧产生的气体是
SO2和CO2的混合气体
SO2和CO2的混合气体
.为了验证此气体成分,该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其中B装置的作用是
检验SO2是否被除尽
检验SO2是否被除尽
;当观察到
A瓶溶液褪色,B瓶溶液不褪色,C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或变浑浊
A瓶溶液褪色,B瓶溶液不褪色,C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或变浑浊
现象,证明猜想三成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