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下列物质与二氧化锰颜色不相同的是(  )
A、木炭B、硫磺
C、四氧化三铁D、氧化铜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根据二氧化锰为黑色固体,据此结合木炭、硫磺、四氧化三铁、氧化铜的颜色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二氧化锰为黑色固体.
A、木炭为黑色固体,故选项错误.
B、硫磺为淡黄色固体,故选项正确.
C、四氧化三铁为黑色固体,故选项错误.
D、氧化铜为黑色固体,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与实验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

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①
 
; ②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代号).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完毕后,停止加热时的操作顺序是先
 
,然后
 
,以防止
 

(3)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导管口有
 
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氧气
 
;氧气还可以用
 
法收集,其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代号).既能用装置C又能用装置E收集的气体,具备的物理性质是
 

(4)在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前应进行的步骤是:
 

(5)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6)氧气的主要用途有:①
 
,如潜水、医疗急救;②
 
,如炼钢、气焊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化学课外小组向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滴水,发现脱脂棉燃烧起来.查阅资料知道:过氧化钠能与水反应可生成氧气和一种钠的化合物.
(1)请你分析脱脂棉燃烧的原因:
 

(2)该反应后生成的钠的化合物是什么?
甲同学猜想是Na2CO3,你认为可能吗?
 
,你的依据是
 

乙同学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再结合资料得知,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氧气和一种碱.
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丙同学发现,乙同学实验的试管内溶液过一会儿,红色又褪去了.
【提出问题】溶液为什么先变红,过了一会,红色又褪去了呢?
【猜想】丙同学认为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乙同学认为丙同学的猜想不正确,理由是
 

【查阅资料】①滴加酚酞呈现红色的溶液遇到H2O2时,H2O2可以破坏酚酞的结构,使酚酞在碱性溶液中不能再显红色;②酚酞在稀碱性溶液中稳定显红色,而在浓氢氧化钠等溶液中显红色后又褪色.
【猜想】通过查阅资料后,该兴趣小组对溶液的红色褪去的主要原因进行了猜想.猜想A: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可能生成H2O2;猜想B:生成的氢氧化钠溶液可能太浓.
【实验探究】请你将下列实验方案填写完整.
猜想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A取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放入试管中,
 
 
猜想A
正确
B取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放入试管中,
 
 
猜想B
不正确
【得到结论】根据实验分析,过氧化钠与水反应除了生成氧气和一种碱外,还生成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小刚收集到一瓶浑浊的河水,他要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其实验过程如下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操作①的名称是
 
,若经过操作①后,所得液体C中仍有浑浊,其原因可能是
 
(填写序号);
a.漏斗内的滤纸有破损   b.漏斗下端未靠在烧杯内壁   c.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
(2)操作②的名称是
 
,该过程中用到的物质是
 
,该过程主要是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3)小刚取少量液体D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发现有较多浮渣产生,说明液体D是
 
水.经过操作③以后,小刚重复上述实验,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硫元素的信息示意图,对图中信息理解错误的是(  )
A、原子序数是16
B、元素名称是“硫”
C、元素符号是S
D、一个硫原子的质量是32.066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如图所示,两个集气瓶各装一瓶空气和一瓶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密度比空气大,为红棕色),把两瓶间的玻璃片抽掉,看到什么现象?用分子观点解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不法商家在黄金中掺入铱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由图中信息可知,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铱的原子序数是77
B、铱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92.2
C、铱的质子数是77
D、铱属于非金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如图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加热高锰酸钾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