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精英家教网如图所示,从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C、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D、以上结论都正确
分析:根据使用此装置,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能证明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解答.
解答:解:使用此装置,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能证明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故答案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的能力,告诉学生不但要会做实验,更要学会观察,分析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09?贵港)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化学实验室发现一瓶没有标签的淡黄色粉末,同学们对探究该粉末产生浓厚兴趣,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这种淡黄色粉末是什么?有什么性质和用途?
【查阅资料】①硫是淡黄色粉末,不溶于水;②过氧化钠(Na2O2)是淡黄色粉末,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生成碱和一种气体;在呼吸面具中和潜水艇里常用作供氧剂.
【猜想与探究】猜想:淡黄色粉末可能是:a.硫;b.过氧化钠;c.硫和过氧化钠的混合物.
探究: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的成分.
【实验与结论】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猜想在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上述淡黄色粉末,再加入足量的蒸馏水 
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a、c不成立,猜想b成立.
探究①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试管中木条复燃生成物有___________
②往①试管内的溶液中滴加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生成物有氢氧化钠
【继续探究】小组的同学对过氧化钠能作为供氧剂也很感兴趣,大家讨论认为可能是CO2在常温下能与过氧化钠反应有关,于是设计如图所示的装置继续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①将CO2从a口处通入装置内,再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装置b口处木条复燃CO2在常温下能与过氧化钠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与比较】与我们学过的制氧气方法相比,常选用过氧化钠作为呼吸面具和潜水艇的供氧剂的主要理由是(从两个不同角度回答):
装置简单,原料易得
装置简单,原料易得
能与水、与CO2反应产生供人呼吸的氧气
能与水、与CO2反应产生供人呼吸的氧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3、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但有些化学反应却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某兴趣小组同学为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从不同角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方案一: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盐酸,并不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测得的pH逐渐变小且小于7,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1)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是:
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被测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2)简述强调“测得的pH小于7”的理由:
排除因盐酸的加入,稀释氢氧化钠溶液而引起pH减小

方案二:先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然后再滴加盐酸,可观察到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该组同学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成了红色,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该小组对这种意外现象的原因作了如下猜想:
①可能是酚酞溶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
②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使红色消失.
(1)为验证猜想①,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将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并在液面上方滴一些植物油,然后在冷却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实验中“加热”目的是
赶走溶液中少量氧气
,“滴入植物油”目的是
隔绝氧气
.实验结果表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氧气无关.
(2)为验证猜想②,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了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在其中滴入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也呈现红色,由此可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结论1:说明Na2CO3溶液呈
性;
结论2:说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无关.
(3)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当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很大时,就会出现上述意外现象.请设计实验证明该方案中取用的NaOH溶液浓度过大:
①实验方法:做对比实验,取上述NaOH溶液加水稀释,加入酚酞溶液,观察到
出现红色且不褪去
,说明是由于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大而出现的上述现象.
方案三: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如果NaOH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前后温度有变化,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该组同学将不同浓度的盐酸和NaOH溶液各10mL混合,用温度计测定室温下混合前后温度的变化,并记录了每次混合前后温度的升高值△t(如下表).
编号 盐酸 NaOH溶液 △t/℃
1 3.65% 2.00% 3.5
2 3.65% 4.00% x
3 7.30% 8.00% 14
(1)表中x=
7

(2)某同学在没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如图所示装置完成了实验.则该同学根据
U形管中左边液面下降
判断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3?海安县一模)珍珠粉以其良好的养颜等功效,获得消费者喜爱.资料显示:珍珠中含碳酸钙80-93%、蛋白质4-14%、水份2-4%、十几种氨基酸、28种微量元素.然而一些不法分子用回收的贝壳加上工业用氢氧化钠配制的药水进行清洗、晾晒以后直接加工销售,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及少量残留氢氧化钠.以下是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辨别真假珍珠,并测定珍珠中碳酸钙含量的实验探究方案.
【探究一】辨别市售珍珠真与假.
将其分别溶于水,充分搅拌、静置,测定上层清液的pH;若pH
7(填“>”或“<”或“=”)为假珍珠,理由是
假珍珠中残留氢氧化钠使得溶液呈碱性
假珍珠中残留氢氧化钠使得溶液呈碱性

【探究二】测定珍珠中碳酸钙含量.
小王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该珍珠粉中碳酸钙的含量.实验方案如下:
(1)检查装置气密性:按图1连接装好置后,将注射器活塞(规格为250mL,不考虑活塞的摩擦和自重,下同)从刻度10mL处向上拉至刻度20mL处,
松开注射器活塞,活塞重新回到10mL刻度处
松开注射器活塞,活塞重新回到10mL刻度处
(填操作和现象),则气密性良好;
(2)在图1异型装置左管内装入1.1g 上述珍珠粉样品,右管内倒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注射器活塞推到底部,再次连接装置;
(3)设法使左右两管内的药品混合,反应结束后读取注射器读数为220mL;
(4)数据处理:计算得该珍珠粉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90.9%
90.9%
.[ρ〔CO2〕=2g/L,结果保留小数点后1位]
【实验思考】((1)此实验中的反应原理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CaCO3+2HCl=CaCl2+H2O+CO2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考虑注射器因素,该实验方案对珍珠粉的用量多少是否必须作要求?
需要.若珍珠粉用量太大,生成CO2气体的体积超过注射器容量限制,则无法测量
需要.若珍珠粉用量太大,生成CO2气体的体积超过注射器容量限制,则无法测量

(3)【探究二】中的第(3)步,混合两种药品的方法是
将异型装置向左倾斜,使稀盐酸流入左边管内
将异型装置向左倾斜,使稀盐酸流入左边管内

(4)该实验装置设计上的优点在于
方便操作和测量气体的体积
方便操作和测量气体的体积
(写出1点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某版本的化学教材中安排了如图所示“合成氨”的演示实验(夹持仪器均已省略).在Y形管的一侧用Zn粒和稀H2SO4反应制取H2,另一侧用NaNO2固体和饱和NH4Cl溶液反应制取N2,N2和H2混合通过还原铁粉来合成NH3,再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酚酞试液中,若酚酞试液变红,即说明产生了氨气.某课外活动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和多次实验,得到了如下信息:
信息一:NaNO2固体和饱和NH4Cl溶液混合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如下反应:
2NH3+N2O3→2N2+3H2O
NaNO2+NH4CI→NH4NO2+NaCI
NH4NO2→NH3+HNO2
2HNO2→N2O3+H2O
信息二:不同体积比的N2、H2混合气体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合成氨,使酚酞试液变红所需要的时间如下:
N2和H2的体积比 5:1 3:1 1:1 1:3 1:5
酚酞变红所需时间/min 8~9 7~8 6~7 3~4 9~10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Y形管左侧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H2SO4═ZnSO4+H2
Zn+H2SO4═ZnSO4+H2

(2)石棉绒的作用是
增大混合气体与催化剂还原铁粉的接触面积,使反应进行得更充分
增大混合气体与催化剂还原铁粉的接触面积,使反应进行得更充分

(3)课外小组的同学们认为,该实验中即使酚酞试液变红也不能说明N2和H2反应合成了NH3,得出此结论的理由是
从分步反应可知,产生N2的过程中,有可能直接产生氨气
从分步反应可知,产生N2的过程中,有可能直接产生氨气
,请你另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你的理由
将NaNO2固体和饱和NH4Cl溶液混合加热,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酚酞试液,若酚酞试液变红,则说明理由成立;否则,说明理由不成立.
将NaNO2固体和饱和NH4Cl溶液混合加热,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酚酞试液,若酚酞试液变红,则说明理由成立;否则,说明理由不成立.

欲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选用下图中的
装置连接在原装置中的
A
A
B
B
之间.

(4)在上述实验过程中,为尽快观察到酚酞变红的实验现象,应该控制N2和H2的体积比为
1:3
1:3
比较适宜;但该装置还难以实现此目的,原因是
无法控制通入B中N2和H2的体积比
无法控制通入B中N2和H2的体积比

(5)实验过程中通入试管C中的气体的成分有
氨气、水蒸气、氮气
氨气、水蒸气、氮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精英家教网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配制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并用其证明与某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1)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
①计算: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
 
g,水的体积为
 
mL(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g/cm3).
②称量:调节托盘天平平衡,将一个烧杯放在托盘天平的
 
盘,称量其质量.然后按需要添加砝码、移动游码,再将氢氧化钠固体加入烧杯中,直至天平平衡.该步骤中用烧杯而不用纸称量氢氧化钠的原因是
 

③溶解: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氢氧化钠固体的烧杯里,搅拌,使其溶解,并冷却至室温.
④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塞好橡皮塞并贴上标签.
(2)某兴趣小组同学为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从不同角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方案】
方案一: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盐酸,并不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测得的pH逐渐变小且最终小至小于7,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①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pH时,正确的操作是:
 

②简述强调“测得的pH小于7”的理由:
 

方案二: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如果NaOH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前后温度有变化,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该组同学在没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如图所示装置完成了实验.则该组同学根据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