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2.我们熟悉的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
A.牛奶B.豆浆C.冰水D.糖水

分析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据此结合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牛奶中一些不溶性的小液滴等分散到液体中,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
B、豆浆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
C、冰水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
D、糖水是蔗糖溶于水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如图所示图标中,表示“禁止放易燃物”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如图是甲、乙两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微粒属于同种元素B.甲微粒的相对原子质量是8
C.乙微粒是阳离子D.甲微粒比乙微粒稳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造成非吸烟者在公共场所吸食“二手烟”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之间有空隙C.吸烟者不停移动D.分子由原子构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用相应的化学符号填空:
(1)2个铜原子2Cu        (2)氨气分子NH3
(3)氧化亚铁FeO         (4)人体缺少I元素,会导致甲状腺疾病
(5)碳酸根离子CO32-      (6)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stackrel{+2}{Mg}$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完成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并按要求填空.
(1)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两种氧化物的化学反应方程式CaCO3$\frac{\underline{\;高温\;}}{\;}$CaO+CO2↑;该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2)西汉时期,我国首开“湿法炼铜”之先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CuSO4═FeSO4+Cu;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3)铜器在潮湿的空气中,表面会慢慢地生成一层铜锈(碱式碳酸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H2O+CO2+O2=Cu2(OH)2CO3;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铜是人类最早利用的金属之一.
(1)下列铜制品中,利用金属导热性的是C (填字母序号). 
(2)“湿法炼铜”的原理是硫酸铜溶液与铁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二氧化碳是一种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气体.
(1)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是碳元素形成的两种重要的氧化物,二者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CO、CO2分子的氧原子数目不同,即二者分子不同,化学性质就不同,中俊同学与倩倩同学根据所学知识各设置一题,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甲组:归纳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不同之处:①CO有还原性,CO2没有还原性②CO有毒性,CO2无毒性.
乙组:区分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中,若瓶中气体燃烧,则该气体是CO,若木条火焰熄灭,则该气体是CO2②向两个集气瓶中分别滴入澄清的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是CO2,若无变化,则是CO.
(2)甲同学利用图1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验证.
①打开K,反应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装置Ⅲ中烧杯下层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大,具有的化学性质是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观察到装置Ⅱ中澄清石灰水有连续气泡冒出,但石灰水未变浑浊,试分析原因是Ca(OH)2变质了;
②关闭K,装置Ⅰ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液体被压入长颈漏斗中,固液分离,反应停止.作为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装置Ⅰ的优点是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③将插入石灰水溶液的管子的下端改成具有多孔的球泡,有利于提高实验的准确度,其理由是可以增大气体与溶液的接触面积,使气体被充分吸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3)乙同学利用图3装置验证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为说明使石蕊变色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水或二氧化碳,应该采取的实验操作顺序是②③①④③(填序号,可重复选用).
①从b端通氮气        ②将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
③从a端通二氧化碳      ④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在下列表中填上符合要求的化学符号或名称
符号名称2个氧分子七氧化二氯2个钙离子
化学符号2O2Cl2O72Ca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