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图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1)用上图表示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__________。
(2)图②中,有一种塑料仪器,其名称是______________。
(3)根据计算需要量取水的体积是_____________(水的密度为1 g/mL)。量取所需要的水应选择__________(选填“50 mL”、“100 mL”或“200 mL”)量筒。量取读数时,下图视线角度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 (选填字母标号)
(4)溶解: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装有氯化钠固体的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
(5)在配制过程中,能导致溶液中NaCl 质量分数小于10%的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②向烧杯中倒NaCl时洒了一些 ③配制溶液的烧杯用水洗涤后未干燥就使用 ④氯化钠晶体不纯
A①②③④ B只有①③④ C只有①②③ D只有②③④
【答案】②⑤①④③ 药匙 163.8mL 200mL D 加速溶解 B
【解析】
(1)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先计算:②取药、⑤称量、①转移药品、④加水、③搅拌、溶解;
故正确操作顺序:②⑤①④③;
(2)图②中,有一种塑料仪器,其名称是:药匙,用于取用固体药品;
(3)天平中氯化钠的质量=10g+5g+3.2g=18.2g,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的质量=;需要量取水的体积是=。量取所需要的水应选择量程稍大于水的体积的200 mL量筒。量取读数时,下图视线角度正确的是:D,应该平时量筒中凹液面最低处;
(4)溶解: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装有氯化钠固体的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加速固体药品溶解;
(5)在配制过程中,能导致溶液中NaCl 质量分数小于10%的可能的原因是:
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则实际量取说的体积偏大,溶剂质量偏大;导致质量分数偏小;
②向烧杯中倒NaCl时洒了一些,使溶质质量偏小;导致质量分数变大
③配制溶液的烧杯用水洗涤后未干燥就使用,导致溶剂质量偏大,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④氯化钠晶体不纯,导致溶质质量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导致质量分数小于10%的有:①③④;
故选:B。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②_____。
(2)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应选用装置组合是_____,写出该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收集装置选_____,发生装置常选用装置B或装置C,C与B相比较,其优点是_____。
(4)某兴趣小组对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进行了探究。实验如下图图1所示,检查装置气密性,在三颈瓶内集满二氧化碳气体,再将橡皮塞连接压强传感器和计算机。实验中先将注射器内的氢氧化钠溶液(预先滴加酚酞)注入三颈瓶中,一段时间后充分振荡装置,直至压强不再改变为止,然后将注射器中盐酸压进三颈瓶中,充分振荡,最后将两个注射器的活塞都拉回原位,并用文具夹子固定,测得压强的变化如图2所示。
①图2中②到③压强变化不明显的原因是_____。
②图2中③到④压强迅速下降说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③利用图2中的数据分析,溶液中的水也在吸收二氧化碳的理由是_____。
④最终三颈瓶内溶液的颜色变为无色,蒸干溶液,获得的物质是_____(不考虑指示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KCl和K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温度/℃ | 20 | 30 | 60 | |
溶解度/g | KCl | 33 | 38 | 45 |
KNO3 | 31 | 64 | 110 |
A. 6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45 g KCl
B. 随着温度的升高,某饱和KCl溶液中会有固体析出
C. KNO3的溶解度始终大于KCl
D. 60℃时,某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固体物质可能含有硫酸钠、碳酸钠、氯化钙、硫酸铜、氯化钾和氢氧化钾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流程和现象记录如下:
(资料)氯化钙、氯化钡、氯化钾三种溶液均呈中性
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A.原固体中一定含硫酸钠、碳酸钠
B.原固体中一定含碳酸钠,氢氧化钾,可能含氯化钾
C.此流程共发生三个复分解反应
D.原固体中一定含碳酸钠、氯化钾,可能含氢氧化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所示为X、Y、Z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体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X中含有少量Y,应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X
B. 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Y>X=Z
C. t3℃时,将X溶液降温到t1℃,X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D. t3℃时,将等质量X、Y、Z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到t1℃,所得溶液质量大小关系是Z>Y>X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甲、乙两种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
(2)t1℃时,甲的溶解度_________乙的溶解度(填“>”、“<”或“=”)。
(3)图中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
(4)t3℃时,将3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量分数为________(保留到0.1%)。
(5)甲溶液中混有少量乙物质,可通过________ (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提纯甲物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学习盐的性质时,某组同学将碳酸钠溶液和一瓶常见但标签破损的溶液 (如图)进行反应,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得到澄清溶液。同学们对该实验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
探究一:M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1)(提出猜想)该组同学认为M物质的溶质有两种可能:
①溶质是________;②溶质 CaCl2。
(收集资料CaCl2水溶液呈中性。
(2)(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M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猜想①正确 |
根据上述结论,写出碳酸钠和溶液M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3)探究二:过滤后澄清滤液中会有哪些溶质?
(提出猜想)猜想一 NaOH和Na2CO3;猜想二:_______________;猜想三NaOH;
(4)(实验验证)同学们针对“猜想一”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样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稀盐酸 | _____________ | “猜想一”不成立 |
他们的结论是否正确?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利用下图装置进行气体的制取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a仪器的名称:____________.
(2)以A为发生装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作用是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3)以C为发生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与装置B相比,C装置的优点为________________;
(4)D装置可用于气体的收集、检验、除杂等,该装置不能完成的实验是_____(填序号)。
A气体从n端通入,收集二氧化碳
B瓶内装有澄清石灰水,气体从m端通入,检验氧气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
C瓶内装有氢氧化钠溶液,气体从m端通入,除去一氧化碳中混有的二氧化碳
D瓶内装满水,在n端接量筒,气体从m端通入,测量气体的体积
(5)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为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稀氢氧化钠溶液(如图A),盖好盖子振荡,观察到塑料瓶变瘪。
①小华同学质疑上述实验设计,认为上述实验现象无法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已反应,该同学质疑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②针对小华的质疑,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B所示的实验装置,用传感器测量B装置中锥形瓶内压强的变化。首先检查B装置气密性,图像C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该同学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
③在两个相同的锥形瓶中收集满CO2,通过注射器分别向瓶中注入同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图D是实验中同学们用传感器测得的锥形瓶内压强变化情况。其中表示注入氢氧化钠溶液的瓶内压强变化曲线的是__________(填“Ⅰ”或“Ⅱ”)。
④为进一步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反应,小宁向变瘪的塑料瓶中注入少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塑料瓶又重新鼓起。写出加入盐酸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联系已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摄入_____元素不足或过量均会导致甲状腺疾病。
(2)保险丝(铅锑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熔点_____。
(3)用洗洁精除去油污,是由于洗洁精对油污有_____作用。
(4)牛奶是一种优质食品,除水外,牛奶中富含的营养素是_____。
(5)已知石蜡的着火点约为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石蜡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计示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会观察蜡烛立即熄灭。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_____(填序号)。
A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B 隔绝氧气
C 移动可燃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