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如右图所示,分别向试管内加入下列各物质时,能使U形管右侧管内液面显著升高的是

  A.硝酸铵             B.稀硫酸

  C.浓盐酸             D.生石灰

 

【答案】

D

【解析】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同学们学习了《金属与矿物》一章后,对金属的有关性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探究一:某小组做了如下图所示的探究实验.实验发现CO与CuO加热后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粉末.请你参与该小组的研究过程并完成相关任务:
精英家教网
[研究课题]探究红色粉末的主要成分
[查阅资料]
(1)有关物质的颜色:CuO粉末:黑色,Cu2O粉末:红色
(2)CuO和Cu2O都能和稀硫酸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CuO十H2SO4=CuSO4+H2O
Cu2O+H2SO4=CuSO4+Cu+H2O
[猜想与实验]
(1)如果硬质玻璃管内红色粉末为一种物质,请猜想它的成分,并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你的猜测.
猜想 简单实验方案 现象 CO和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粉末为Cu   不反应 CuO+CO=Cu+CO2
  粉末溶解,溶液变成蓝色,生成红色粉末 2CuO+CO=Cu2O+CO2
(2)如果硬质玻璃管内红色粉末为两种物质的混合物,要确定粉末中两种物质的质量分数,还需要通过有关数据计算进行判断.下列数据为计算依据的是(
 

A.反应前CuO粉末的质量;B.硬质玻璃管中固体物质减少的质量
C.通入CO的质量;D.反应后固体混合物的总质量
探究二:实验室通常利用反应“Zn+H2SO4=ZnSO4+H2↑”可以制氢气.
(1)探究小组发现实验室制氢气常用粗锌(含杂质的锌)而不用纯锌,原因是粗锌跟硫酸反应放出氢气的速率比纯锌快.现将等质量的两份纯锌粉分别加入a,b两个烧杯中,两烧杯中均各盛有相同的过量稀硫酸,同时向a烧杯中加入少量的CuO粉末,充分反应后两烧杯中:
①产生氢气的质量:a
 
b(填“<,>,或=”)
②产生氢气的速率:a
 
b(填“<,>,或=”)
(2)为了测定黄铜(铜、锌合金)的组成,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称取该样品10g,向其中逐滴加入9.8%的稀硫酸至刚好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气体与所用硫酸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试计算:精英家教网
①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②恰好完全反应时所消耗稀硫酸的质量为
 
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10年春,我国西南地区发生严重的旱情,用水危机日显突出.
(1)地球上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总量占总水量不到l%,水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动植物和人类的生存,下列做法会造成水污染的有
 
.(填序号)
A.工业废水直接排放        B.含SO2、NO2废气处理后排放
C.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      D.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2)小明家屋后刚开挖了一口深井,学了化学后,他知道长期饮用硬水会对健康有害.下列方法中,能鉴别井水是否为硬水的是
 

A.过滤      B.观察颜色      C.闻气味    D.加肥皂水
(3)某同学制作的简易净水器如右图所示:小卵石、石英沙和膨松棉的作用是
 
;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
 

精英家教网
(4)下图是小明同学和伙伴们自己动手制作的通电分解水装置:用大塑料瓶子截去瓶底,留瓶口一段约8cm~10cm,瓶口配一胶塞由里向外塞紧.并用镀铬曲别针伸直插入胶塞,做成电极,镀铬曲别针的上方分别用两只容积相同,密封性较好的针筒收集气体.由塞子露头处连接导线.试回答:
精英家教网
①由图可知B端为电源
 
(填正或负)极.
②若给10%的氢氧化钠溶液通电以测定水的组成,下面是小明他们各自实验后获得的数据,你认为其中最接近理论值的一组是:
 

氧气质量(g) 氢气质量(g) 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A 64 8 9%
B 16 2 10%
C 16 2 11%
D 16 32 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7、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金属.
(1)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
水和氧气
直接接触.
(2)铜制品如果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也会生锈,已知铜锈化学式为Cu2(OH)2CO3.试判断铜生锈除满足铁生锈的上述条件外,还需要空气中的
二氧化碳

(3)在生活中经常用一些铝制品代替铁,铝耐腐蚀的原因是
B
.[填序号]
A.铁比铝活动性弱
B.铝与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
C.常温下,铝不与稀盐酸、稀硫酸等稀酸溶液反应
(4)如右图所示,烧杯中盛有质量相等、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天平调平后,同时向其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锌片和铁片,则从反应开始到金属完全反应的过程中,天平指针指向的变化是
D
.[填序号]

A.向左偏       B.向右偏
C.先向左偏后向右偏        D.先向右偏后向左
(5)向一定量的铁粉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过量,右图是反应过程中某种物质的质量Y随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变化的关系,则Y可能表示
D
.[填序号]

A.消耗铁粉的质量       B.生成硫酸亚铁的质量
C.溶液的总质量         D.生成氢气的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等知识进行了研究.
(1)根据如图中的实验现象判断,稀盐酸里的A、B、C、D四种金属中,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后面的金属是(填字母)
D
D

(2)为了确定Fe、Cu、H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兴趣小组同学用铁片、铜片、硝酸汞溶液和盐酸四种试剂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其中可行的是(
C
C
 )
A.Fe+HCl    Cu+HCl         Fe+Hg(NO32
B.Fe+HCl    Fe+Hg(NO32  Cu+Hg(NO32
C.Fe+HCl    Cu+HCl         Cu+Hg(NO32
D.Cu+HCl    Fe+Hg(NO32   Cu+Hg(NO32
(3)为了确定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同学们用到的药品有铁丝、铜丝、银丝、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实验结束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对该实验的废液进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
[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什么物质?
[交流表达]
①小明通过观察,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铜.他观察到的现象是
溶液显蓝色.
溶液显蓝色.

②小红通过分析,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她的依据是:
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
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

[作出猜想]小华认为废液中还可能含有硫酸.
[实验验证]小华同学联想到联想到教材上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相关实验的设计,准备了abcd四朵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
取干燥的花a和喷上水的花b分别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两个集气瓶中,发现花a不变色,花b成了
色;
干燥的花c喷水,花不变色,说明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
H2CO3
H2CO3
(填化学式);
在干燥的花d滴加几滴废液,花d变成了
色,说明废液里含有硫酸.
通过分析与实验,同学们得出废液中含有硫酸亚铁、硫酸铜和硫酸.
[反思拓展]
①小明取一条铝片加入少量废液中,开始时,铝片表面没有却气泡出现,一段时间后才有气泡出现.开始时,铝片表面没有气泡出现的原因是
铝片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能与酸反应
铝片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能与酸反应

②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的物质成分,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剩余的反应物
剩余的反应物

[拓展应用1]①若将废液中硫酸铜、硫酸全部转化为硫酸亚铁,应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
.②反应完全后,过滤,洗涤、干燥后得到金属固体.
A: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时,用到的玻璃仪器除漏斗、烧杯外,还需
玻璃棒
玻璃棒

B:固体中物质为
铜、铁
铜、铁

[拓展应用2]为比较同种金属与不同种酸反应的速率,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装置如右图所示(夹持和固定装置已略去).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镁条,同时将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和稀醋酸注入相应的试管中,观察产生氢气的速率和体积.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盐酸与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Mg+2HCl=MgCl2+H2
Mg+2HCl=MgCl2+H2
,反应后液体质量(选填“增大”、“减小”、“不变”)
增大
增大

②实验中收集到氢气的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图中曲线变化规律,可以得出镁与稀盐酸反应速率比与稀醋酸(填“快”或“慢”)

③实验中稀盐酸与镁条反应时,量筒中收集到氢气的体积比理论值高,不可能的原因是(填序号)

A.反应放热;
B.试管中有氢气残留;
C.酸液进入试管,占据了一定体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CO2是初中化学重点研究的气体之一。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来探究CO2的制取和性质:

 (1)该兴趣小组用干燥管、烧杯、铜网等设计装配了一个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如右图所示。在干燥管内的铜网上应盛放            ;若将铜网换成铁网,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 将一大烧杯倒扣在培养皿上,培养皿上所放物质如右图所示。其中Ⅰ处试液变     色,Ⅱ处溶液变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Ⅳ处试纸变     

(3)该兴趣小组同学将制得的CO2分别通人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他们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CO2和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①小明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来验证C0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如右图所示。实验现象为:甲——软塑料瓶变瘪,乙——“瓶吞鸡蛋”。

    小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    

                  

小雯同学提出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说明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小明同学针对小雯的质疑又补充了一个对照实验,这个实验是            

                  

   ②小虎向甲实验后变瘪塑料瓶的溶液中加入         ,观察到        

现象,从而证明CO2与NaOH已经发生了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