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生活用品的主要材质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羊毛围巾 B.塑料袋 C.玻璃杯 D.木质桌椅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酸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所以含有氢元素的物质一定是酸
C.可燃物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所以可燃烧物达到着火点就能燃烧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小天用47.4g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生成二氧化锰8.7g。请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
(2)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现有下列A、B、C、D、E五种实验装置:
(1)写出对应序号的仪器名称:① ④
(2)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可以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要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最好选择 装置来收集氧气。即使这样,最后发现收集到的氧气还是不纯,可能的原因是: _ _。
(3)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 。收集二氧化碳时应选择 装置。
(4)将二氧化碳依次通过如图装置,写出A、B 两处可观察到的现象,并加以解释:
A处:现象:________ _______,
B处:现象:________ ,
该实验体现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有: (要求至少答出2点,否则不给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一包干燥的红色粉末组成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教师提醒】它由Cu、Fe2O3两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提出猜想】红色粉末可能的组成:
猜想①只有Cu; 猜想② ; 猜想③是Cu、Fe2O3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
同学们为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称取该粉末5.0g装入硬质玻璃管中,如图1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CO气体,过一段时间后再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继续通CO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
(1)在装置A中先通CO气体的目的是 ,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反应前后称量相关装置和物质的总质量,其数据如下表:
反应前 反应后
玻璃管和红色粉末的总质量为37.3g 玻璃管和固体物质的总质量为36.1g
小丁同学分析表中的数据后,得出的结论是猜想 成立.
(3)小林同学认为为了防止溶液倒吸,本实验停止加热前应先断开A和B的连接,小丽认为不需要,理由是 .
【反思评价】实验后小组内有同学指出:上图装置未进行尾气的处理.于是有同学设计了用图2装置代替原装置,实验装置图中采用虚线框内的装置,其作用有 .
A.收集一氧化碳 B.吸收二氧化碳 C.检验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向装有等量水的A、B、C烧杯中分别加入10 g、25 g、25 g NaNO3固体,充分溶解后,现象如图一所示。
(1)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2)图二中能表示NaNO3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_____(填“甲”或“乙”);
(3)要使B烧杯中剩余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4)由图二分析,若分别将100 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 ℃降温到t1 ℃,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甲、乙都是饱和溶液 B.所含溶剂质量:甲<乙
C.溶液质量:甲>乙 D.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同学们进行“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1)如图A、图B所示,将锥形瓶(反应物未接触)放在天平上,右盘加砝码使之平衡,取下锥形瓶,将锥形瓶中两种物质混合,反应完全后将锥形瓶再放回天平左盘上。
①A瓶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把A瓶重新放回到天平上,天平 (选填“能”或“不能”)保持平衡。
②把B瓶重新放回到天平上,天平 (选填“能”或“不能”)保持平衡 ,理由是
③从原子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 。
(2)如图C所示,用细线系住铜棒使之平衡,然后在铜棒一端用酒精灯加热。
①写出铜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加热一段时间后,铜棒 (选填“能”或“不能”)保持平衡。
③本实验现象与质量守恒定律 (选填“有”或“没有”)矛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