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同

B. t2℃时,将75g甲的饱和溶液与100g水混合可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甲溶液

C. t2℃时,各100g甲、乙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析出固体的质量大于乙析出固体的质量

D. 升高温度可以将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 【解析】 A.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同,正确;B.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75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为25g,与100g水混合后,溶液总质量为175g,可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25g÷175g×100%≈14.3%,错误;C.t2℃时,各100g甲、乙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的溶解度减小的比乙多,甲析出固体的质量大于乙析出固体的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2018学年仁爱版九年级化学专题三第二单元基础题 题型:填空题

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通常_________,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_电子; 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通常_____,在化学反应中较容易_____最外层电 子,成为_____离子.

大于 4、得、少于 4、失、阳. 【解析】 原子都有在化学反应中形成最外电子层达8个电子的趋势。由于不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因而分别通过得或失电子来实现。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多,一般多余四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从其它原子中获得电子,从而实现稳定结构;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一般少于3个,在化学反应中较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倒数第二层变为最外层,形成带正电荷阳离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2018学年仁爱版九年级化学专题二第二单元基础题 题型:单选题

验满氧气时的操作方法是( )

A. 把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B. 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C.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D. 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D 【解析】 A、将点燃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燃烧的更旺,只能说明该集气瓶内有氧气,不能检验是否收集满,错误;B、因为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易很明显的观察到木条燃烧的变化情况,错误;C、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这是氧气的检验方法,错误;D、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表明氧气已集满,正确。故选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河南省2018届九年级中考套卷综合训练(六)化学试卷 题型:科学探究题

实验室有一瓶敞口放置的过氧化钠(Na2O2)固体。同学们想证明这瓶过氧化钠是否变质,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2Na2O2+2CO2=2Na2CO3 +O2 2Na2O2+2H2O=4NaOH+O2↑

(实验过程)①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无明显现象,说明原样品_____(填“没有”、“部分”或“全部”)变质。

②取少量①中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稀盐酸,有无色气体产生。

③请设计实验进一步证明原样品中还可能含有什么物质_______________。

全部取少量①中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 CaCl2 溶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若溶液变红,则原样品中还有 NaOH,若不变红,则原样品中没有 NaOH。 【解析】 ①由题中信息可知:2Na2O2+2CO2=2Na2CO3 +O2 、 2Na2O2+2H2O=4NaOH+O2↑,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无明显现象,说明原样品无过氧化钠,即完全变质。②取少量①中溶液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河南省2018届九年级中考套卷综合训练(六)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洁厕灵的有效成分是 HCl ,不能用洁厕灵清洗铁制品的原因是 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84 消毒液广泛应用于宾馆、医院等的卫生消毒,其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它不能与洁厕灵混用,如果二者混用,会产生一种有毒气体氯气(Cl2),同时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Fe+2HCl=FeCl2+H2↑NaClO+2HCl=NaCl+Cl2↑+H2O 【解析】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一般有四步:1.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2.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后,将刚才画的短线改写成等号(表示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河南省2018届九年级中考套卷综合训练(六)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对图示模型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 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2:3

C. 只有一种单质参与该反应

D. 共有两种元素参与反应

D 【解析】 A.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错误;B. 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1:3,错误;C. 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题中信息可知,有两种单质参与该反应,错误;D. 元素是同类原子的总称,故共有两种元素参与反应,正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2017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素质调研测试化学试卷 题型:计算题

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016年9月3日,G20杭州峰会期间中美两国共同宣布完成《巴黎协定》国内批准程序,从而推动该协定于11月4日正式生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与氢气反应生成重要的工业原料乙烯[C2H4]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6H2=C2H4+4H2O。现要处理22吨的二氧化碳,则需多少吨的氢气参加反应?

3吨。 【解析】 【解析】 设参加反应氢气的质量为x,则: 答:需3吨的氢气参加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2018学年仁爱版九年级化学专题一第二单元基础题 题型:填空题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_____,而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 是_____.

钙元素;碳元素. 【解析】 人体的骨骼、牙齿均含有钙元素,故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钙元素,自然界中大多数物质为有机物,而有机物中均含有碳元素,故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9届九年级第一学期鲁教版五四制化学上册第二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单元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加稀盐酸,下列图象能体现溶液的变化情况的是( )

A. 稀盐酸的体积 B. 稀盐酸的体积

C. 稀盐酸的体积 D. 稀盐酸的体积

C 【解析】 A、氢氧化钠溶液的pH>7,A中开始时PH小于7,故A不正确;B、氢氧化钠溶液的PH>7,B中开始时pH小于7,故B不正确;C、开始时溶液的pH>7,加入盐酸,氢氧化钠能与盐酸反应,碱性减弱,pH减小,盐酸过量,pH<7,符合变化规律,故C正确;D、不符合变化规律,应该不是一条直线,故D不正确。故选C。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