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8.实验室有硫酸钠和碳酸钠的固体混合物23g,使之与200g氯化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的物质过滤,洗涤干燥得到固体41.2g.则原混合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20%B.43%C.40%D.46%

分析 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和硫酸钠中的钠元素被钡元素代替,再根据提供的数据可以计算原固体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答 解:设钠元素的质量为x,
氯化钡和碳酸钠、硫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相关方面的质量为:
BaCl2+Na2CO3═BaCO3↓+2NaCl,固体质量增加      
           106        197                            197-106=91      
BaCl2+Na2SO4═BaSO4↓+2NaCl,固体质量增加    
                 142     233                   233-142=91
可见于前后固体物质而言就是由钠元素换成了钡元素而导致质量的变化.,

2Na+----------Ba2+       固体质量增加
46                 137         137-46=91
x                                  41.2g-23g=18.2g
$\frac{46}{91}$=$\frac{x}{18.2g}$
x=9.2g,
则原固体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frac{9.2g}{23g}$×100%=40%,
答案:C.

点评 碳酸钠、硫酸钠中的钠元素都转化到反应生成的氯化钠中,这是解答的关键,要注意理解.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呢?是增加、减少还是不变?小刘、小李按下面的步骤进行探究:
(l)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不变.
(2)设计并实验:小刘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A所示,小李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B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地操作、准确地称量和细致地观察.
①这两个实验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刘的实验:CaCO3+2HCl═CaCl2+H2O+CO2
小李的实验:2NaOH+CuSO4═Cu(OH)2↓+Na2 SO4
②实验结论:小刘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不相等;小李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总质量与反应物总质量相等.
③你认为小李的结论正确,导致另一个实验结论错误的原因是: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到锥形瓶外.
④请从原子的角度分析你认为正确的结论的原因是:化学反应的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个数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
⑤你认为用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化学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该在密闭体系中进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向实验室制取CO2后的废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0%的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图中Oa段表示生成气体的过程(填“气体”或“沉淀”).
(2)该废液中存在的溶质有氯化氢和氯化钙.
(3)x值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以人为本,关注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如图所示四位同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
A是一种比较清洁的燃料,已知A和B能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和D.四种物质的粒子示意图如下,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填化学式) ①H2O、CO2,从微观角度解释,属于氧化物的原因是②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分子有两种原子构成、其中一种是氧原子故属于氧化物.
(2)上述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填化学式)C2H5OH.
(3)C分子与D分子的相同点有分子中都含有3个原子,且都有氧原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某兴趣小组为测定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向盛有12.5g大理石样品的烧杯中逐渐加人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共用去稀盐酸73g,称量烧杯里剩余物质质量为81.1g(大理石中的杂质不与盐酸反应).请根据题意计算:(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
(2)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8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某学习小组探究氢氧化钙溶液的化学性质,并作了延伸探究.
探究一: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你帮助完成实验报告.
方案(1)(2)(3)
实验操作
现象
溶液变为蓝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红色褪为无色
结论或解释氢氧化钙溶液能使石蕊等酸碱指示剂变色氢氧化钙溶液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二氧化硫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SO2+Ca(OH)2═CaSO3↓+H2O
氢氧化钙溶液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提出问题】实验方案(3)褪色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作出猜想】乙同学从反应情况分析,溶液中除含少量酚酞外,溶质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CaCl2;②CaCl2和HCl;③CaCl2和Ca(OH)2
【分析讨论】丙同学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猜想③肯定不合理,其理由是稀盐酸加入滴有酚酞的石灰水中,红色褪为无色,说明溶液为中性或酸性,不可能有氢氧化钙
探究二:
丁同学为进一步验证乙同学的猜想,设计实验如下:将实验方案(3)褪色后溶液倒入烧杯中,向其中逐滴滴加稀碳酸钠溶液至过量,边滴边振荡.实验后得出产生沉淀质量与滴加碳酸钠溶液体积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写出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滴加碳酸钠溶液,开始先产生气泡,随后才产生沉淀,溶液最终变红色..
溶液最终变红色乙同学的猜想中,②(填序号)合理.
学习小组结合图象,分析了丁同学实验过程中烧杯内溶液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填序号)

A.溶液质量逐渐增大        
B.氯化钠质量逐渐增大,V2后不变
C.氯化钙的质量先增大后减小
D.溶液的pH一直在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为了验证其余猜想,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以下是教学片段,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空格).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到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
【学生板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SO4+2NaOH═Na2SO4 +2H2O.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呢?
【假设猜想】针对疑问,太家纷纷提出猜想.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只有Na2SO4 猜想二:有Na2SO4和H2SO4
猜想三:有Na2SO4和NaOH  猜想四:有Na2SO4、H2SO4和NaOH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猜想是猜想四或四.
【实验探究】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中一定没有NaOH或氢氧化钠.学习小组利用烧杯中的溶液,并选用老师提供的pH试纸、铜片、BaCl2溶液、Na2CO3溶液,进行如下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测溶液pH滴加Na2CO3溶液滴加BaCl2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试纸变色,对比比色卡,pH<7有气泡产生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溶液中有H2SO4溶液中有H2SO4溶液中有H2SO4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二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结论给予肯定.同时指出
【实验探究】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请大家反思.同学们经过反思发现了这两处错误:
(1)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是pH试纸浸入溶液中.
(2)实验方案中也有一个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BaCl2与Na2SO4反应也会生成白色沉淀,不能证明一定有H2SO4存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9.用毛笔蘸取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稀硫酸在竹片上画花,然后把竹片放在小火上烘干,再用水洗净,在竹片上就得到黑色或褐色的花样,一幅精美的竹片画就制成了.
(1)稀硫酸在烘干的过程中成为浓硫酸,使富含纤维素的竹片呈现黑色或褐色,在这个过程中竹片发生了化学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2)直接用浓硫酸在竹片上画花具有危险性,必须将浓硫酸进行稀释.在实验室把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5%的稀硫酸,需用量筒量取1860毫升的蒸馏水用于稀释.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