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2.小丽在学完酸碱的性质后,利用吃完药以后的药板当点滴板试验某些性质,并依次编号,如图所示,第一排和第二排所加试剂及顺序完全相同,包含有白醋、肥皂液、柠檬汁、食盐水、石灰水、蔗糖溶液,然后,第一排[(1)-(6)]又滴加石蕊试液,第二排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这显然是在做酸碱指示剂遇酸或碱或盐溶液的变色情况实验,当小丽加完石蕊后,发现(1)(2)号位置变红了,那么该位置加的是白醋、柠檬汁种物质.(7)(8)号和(11)(12)号位颜色是一样,则(3)(4)号位显蓝色,做完实验后,小丽用注射器把(1)(2)号和(9)(10)号液体混在一起,最有可能出现的颜色是紫色.

分析 本题考查酸碱指示剂遇酸或碱或盐溶液的变色情况,无色的酚酞试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

解答 解:能检验溶液酸、碱性的试液,称为酸碱指示剂,石蕊和酚酞都是常用的指示剂,无色的酚酞试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
由题意可知:这显然是在做酸碱指示剂实验,;第一排[(1)-(6)]滴加石蕊试液,发现(1)(2)号位置变红了,说明溶液呈酸性,那么该位置加的是白醋、柠檬汁两种物质.第二排滴加无色酚酞试液,(7)(8)号和(11)(12)号位颜色是一样,使酚酞不变色的溶液不一定呈酸性,可能为酸性,也可能为中性,故(3)(4)号位显碱性,石蕊试液遇碱变蓝;由于第一排和第二排所加试剂及顺序完全相同,则(9)(10)号为碱性溶液,做完实验后,小丽用注射器把(1)(2)号和(9)(10)号液体混在一起,最有可能出现的颜色是紫色.
故答案为:酸碱指示剂遇酸或碱或盐溶液的变色情况;白醋、柠檬汁;蓝;紫.

点评 应正确理解指示剂的变色情况,认识使酚酞不变色的溶液不一定呈酸性,注意不同的盐溶液可能为酸性或中性或碱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我们日常生活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请按要求写出相应的物质(填名称):
(1)用于急救病人的气体是氧气;
(2)空气中气体成分的体积分数最大是氮气;
(3)自然界存在的最硬物质是金刚石;
(4)具有还原性的气体的化合物是一氧化碳;
(5)最清洁的燃料是氢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某校学习小组准备探究气体的测定和数据处理方法.

【提出问题】如何利用石灰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来测定生成CO2的质量和体积,并处理数据.
【实验设计】通过图1两个实验分别测定CO2的质量和体积:
【分析与表达】
(1)上述两个实验中,都会看到的实验现象是产生大量气泡.
(2)实验I中,将小烧杯中的所以稀盐酸分几次加入到大烧杯中,并不断搅拌,判断石灰石中碳酸钙完全反应的操作及实验现象是:最后一次加入稀盐酸,仍没有气泡产生.
(3)实验II中,先连接好装置,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填操作名称),然后装好药品,最后将10ml稀盐酸快速推入烧瓶中.
【记录与处理】
(4)实验I中电子天平的精确度较高,不能用托盘天平代替,因为托盘天平的精确度只有0.1g(填“1”或“0.1”),另外已知实验I反应前的总质量 m(大烧杯+石灰石粉末)+m(小烧杯+稀盐酸),要计算生成CO2的质量,至少还需要的数据是AC.(填字母)
A.m(小烧杯)      B.m(大烧杯)      C.m(大烧杯+反应后剩余物)
(5)实验II的实验记录如下(表中数据在相同温度、相同压强条件下测定):
时间/min12345678910
注射器读数/ml60.085.088.089.089.589.889.990.090.090.0
①根据以上实验过程和数据综合分析,最终生成CO2的体积是80ml,理由是原稀盐酸占有10mL体积.
②根据你的认识,如图2所示,在坐标图中用圆滑曲线绘制出0~10min生成CO2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反思与评价】
(6)请你综合各方面原因分析,你认为实验I的优点是操作简单,便于读数,实验II的优点是反应在密闭体系中进行,误差小,更环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根据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9.00.
(2)写出原子序数为11、16二种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Na2S.
(3)从原子结构角度看,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某粒子结构示意图为,该粒子所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第三周期.
(4)表中与P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是N或氮.
(5)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阴离子(填阳或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某实验小组对不同条件下的硝酸钾的溶解情况进行了以下实验.在甲、乙、丙三个烧杯中放入20g硝酸钾晶体,在分别加入50.0g冷水、热水与酒精,充分搅拌后(保持各自的温度不变),结果如图所示.

(1)甲烧杯中溶液是饱和(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由以上实验可得出结论: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温度和溶剂种类.
(3)将乙烧杯中的溶液降温到t1℃时,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则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40g/100g水.再往乙烧杯中加入10g水,改变温度至t2℃时,溶液又恰好达到饱和状态,则t1>(填“>”“<”或“=”)t2
温度(℃)204050607080
溶解度(g)31.663.9145110138169
(4)分析上述数据,某温度时的硝酸钾溶解度数据可能存在较大的误差,该温度是5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甲、乙、丙三种物质均含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甲、乙是组成元素相同的化合物,丙是单质;甲、乙在常温下均为液体,在一定条件下均可分解成丙;它们之间有如右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经略去).
(1)甲的化学式为H2O2;乙的化学式为H2O;
(2)乙转化成丙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frac{\underline{\;通电\;}}{\;}$2H2↑+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碳在地壳中的含量不高,但它的化合物数量众多,而且分布极广.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图①为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填“活泼”或“不活泼”).
(2)上图对应的三种碳单质:图③单质的用途是作铅笔芯,或电极等(任写一种),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是②(写数字标号,下同),由分子构成的是④.
(3)C为+4价,O为-2价,由C和O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写出镁条燃烧的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镁+氧气$\stackrel{点燃}{→}$氧化镁.在实验台上放一片石棉网的原因是防止烫坏实验台;用酒精灯直接给铜片加热的现象为铜片表面变黑,铜片上的物质是纯净物(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铜+氧气$\stackrel{加热}{→}$氧化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规范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基础和关键.如图所示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
   稀释浓硫酸
B.
   测定溶液酸碱性
C.
  移走蒸发皿
D.
  塞紧橡皮塞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