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0.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乙>甲=丙
B.t2℃100g甲物质饱和溶液中含有60g甲
C.将丙物质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D.t2℃时,分别用100g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再降温到t1℃,析出无水晶体的质量:甲>乙

分析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 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乙>甲=丙;
B、t2℃,甲物质的溶解度是60g,所以160g甲物质饱和溶液中含有60g甲,故B错误;
C、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将丙物质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故C错误;
D、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t1℃,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分别用100g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再降温到t1℃,析出无水晶体的质量:甲>乙,故D正确.
故选:AD.

点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0.碳及其化合物在生产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我国古代的一些水墨书画作品可以保存长时间的原因是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2)一氧化碳的用途十分广泛,其主要的用途是可以作为气体燃料,在使用时要注意的问题是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3)老师提出用碳酸钠粉末与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为了完成该实验,有四位同学组装了图1发生装置,你认为最合适的一套装置是D(填序号),该装置的最大优点是能控制反应速率.用pH试纸测定反应后溶液的酸碱度的方法是取待测液体少许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pH值.
(4)甲烷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一种气体,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H4+2O2$\frac{\underline{\;点燃\;}}{\;}$CO2+2H2O.
(5)某实验小组在一定量的石灰水中通入CO2,产生沉淀的质量与通CO2质量的关系如图2所示.已知反应:CaCO3+H2O+CO2═Ca(HCO32,Ca(HCO32易溶于水.
①请描述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的现象.
②请计算通CO2气体前石灰水中溶质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某学习小组用下列装置进行CO2的制取及性质探究实验.
资料卡片:20℃时,碳酸钠在乙醇中几乎不溶解,氢氧化钠在乙醇中的溶解度为17.3g.20℃时,碳酸钠、碳酸氢钠在水中的溶解度分别为21.8g和9.6g.请根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装置A是用大理石制CO2的装置,仪器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在b处检验是否有CO2逸出的操作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导气管口.
(2)装置C中放有干和湿的pH试纸各一张,当通入CO2一段时间后,湿pH试纸显示pH约为6,干pH试纸显示pH仍为7,实验结论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
(3)当通入CO2一段时间后,装置D中观察到溶液中有白色沉淀(NaHCO3)出现,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H2O+Na2CO3═2NaHCO3
(4)当通入CO2一段时间后,装置E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出现白色沉淀,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OH+CO2=Na2CO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某食用纯碱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为测定高纯碱中碳酸钠(Na2CO3)的含量,现取纯碱样品12.5g,加入150.0g稀盐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测得反应后溶液总质量变为158.1g.计算:
(1)反应中产生CO2的质量.
(2)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实验操作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是(  )
A.
加热烧杯中液体
B.
 放置洗净的试管
C.
锌粒放入试管
D.
 嗅闻气体气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5.A~I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之间能发生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省略).
其中,A、C、F、H含相同金属元素且所属物质类别不同,H、I类别相同;A、B为金属单质,B为紫红色;C、D为氧化物,C为红棕色固体;G溶液呈蓝色,E的浓溶液常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请回答下列问题:
(1)C的化学式Fe2O3;E的化学式H2SO4
(2)F溶液的颜色黄色;I所属物质类别是碱.
(3)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应①3CO+Fe2O3$\frac{\underline{\;高温\;}}{\;}$2Fe+3CO2;反应④CuO+H2SO4═CuSO4+H2O.
(4)在①②③④四个反应中,未涉及到的基本反映类型为分解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洁净的空气、液氨都属于纯净物
B.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一定能燃烧
C.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D.橡胶手套、棉布围裙、钛合金眼镜架都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9.实验室有一包固体混合物,可能由Fe(OH)3、KOH、Ba(OH)2、K2CO3、C、Cu、CuO中的三种物质组成.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其成分,设计了如图实验流程: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无色溶液II中所含阳离子的符号是H+、K+
(2)有色固体a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OH)3+3H2SO4=Fe2(SO43+6H2O.
(3)有色固体b在空气中加强热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O2$\frac{\underline{\;\;△\;\;}}{\;}$2CuO.
(4)这包固体混合物的成分是氢氧化铁、碳酸钾、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2016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下列做法或说法不合理的是(  )
A.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119
B.扑灭森立大火,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C.只要温度到达着火点,可燃物一定会燃烧
D.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要严禁烟火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