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9.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物   质XYZW
反应前的质量(g)211616
反应后的质量(g)12m814
A.物质Y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
C.反应生成X的质量为12 g
D.该反应中Z和W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4:1

分析 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先根据反应前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总和计算出反应后Y的质量;然后根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判断反应的类型;由表格信息即可推出一些量之间的关系.

解答 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Y的质量为(2+1+16+16)g-(12+m+8+14)=1g,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表格物质质量的变化可知Z、W是反应物,X是生成物,Y可能是催化剂,故A错误;
B、由A的分析可知该反应可表示为:Z+W→X,符合“多变一”的化合反应特点,属化合反应,故B错误;
C、反应后生成X的质量为12g-2g=10g,故C错误;
D、参加反应的Z与W的质量比为(16-8)g:(16-14)g=4:1,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做这类题目的关键是反应后质量和反应前进行比较,质量增加了说明是生成物,质量减少了是反应物,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9.小刚收集到一瓶浑浊的黑河水,他要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其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上.

(1)A物质名称是明矾,操作①的名称是过滤.该操作用到玻璃仪器有玻璃棒、漏斗、烧杯.
(2)操作②主要是为了除去一些异味和色素,可以通过加入活性炭(填物质名称)达到目的,该过程主要是物理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3)小刚取少量液体D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发现有较多浮渣产生,说明液体D是硬水(填“软”或“硬”).操作③的名称是蒸馏.
(4)生活中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煮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0.现有①铁 ②氧化铁 ③氧气 ④高锰酸钾 ⑤四氧化三铁⑥食盐水 ⑦水 ⑧洁净的空气等八种物质,
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以下均填序号)⑥⑧,属于化合物的是②④⑤⑦,属于单质的是①③,
属于氧化物的是②⑤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用化学符号或数字填空
①硫酸根离子Ca2+     ②2个氧分子2O2
(2)指出下列符号中“2”的含义
①CO2中“2”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②Mg2+中“2+”表示一个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③2NH4+中“2”表示铵根离子的个数为2
④2H中“2”表示氢原子的个数为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的蒸发和水通电分解都属于物理变化
B.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C.硬水和软水可用石蕊溶液来区分
D.水电解时产生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4.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仪器X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写出一个用A或B作发生装置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3)在实验室里,可采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两种固体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NH3),该气体极易溶于水,则制取氨气应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所有可能组合是AD或AF(填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是某同学笔记本上记录的有关实验现象,其中正确的有(  )
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②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③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④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
⑤浸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靠近浓氨水,滤纸条逐渐变成红色.
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点燃酒精灯
B.C.
液体加热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
A除去混入氧气中的氮气通过炽热的铜网
B检验二氧化碳中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点燃
C除去木炭粉中的氧化铜在空气中灼烧
D 除去FeSO4溶液中的CuSO4 加入足量铁粉,过滤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