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水至生命之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些动物可以在水总生存,是因为水中
 

(2)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是
 
;如图试管1中收集的气体是
 
,它具有
 
性;若试管1中产生8mL气体,则试管2中产生
 
mL气体.
(3)没有自来水的农村地区,村民多饮用井水.请你为村民解决下列问题:
①用
 
的方法,可除去井水中难溶性的杂质.
②使用
 
进行试验,可证明处理后的井水是硬水.
③通过将井水
 
的方法,既可降低水的硬度,又可以杀菌.
④生产生活中如何保护水资源,请给村民们提一条合理化建议.答:
 
考点:电解水实验,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氧气的物理性质,硬水与软水,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1)动物生存离不开氧气;
(2)根据电解水的知识进行分析.电解水通入的是直流电,正极生成的气体较少是氧气,负极生成气体较多是氢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
(3)根据净化水的原理、硬水和软水的检验与转化以及保护水资源的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1)水生生物的生存说明水中含有氧气;故填:溶有(或含有)氧气;
(2)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
 通电 
.
 
2H2↑+O2↑,电解水一段时间后,由装置可知,试管1中收集到的气体较多是氢气,则2中收集的气体是氧气,1、2两试管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2:1.氢气具有可燃性,故填:2H2O
 通电 
.
 
2H2↑+O2↑;氢气;可燃;4;
(3)①过滤可以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故填:过滤;
②由于硬水遇肥皂水产生的泡沫少,软水遇肥皂水产生的泡沫多,所以,我们可以用肥皂水来检验井水是软水还是硬水.故填:肥皂水;
③通过煮沸能降低水中含有的大量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所以.生活中可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故填:煮沸;
④保护水资源的做法很多,故填:生活污水处理后再排放.
点评:本题考查了水的相关知识,需要了解电解水和净化水的常用方法的操作原理,才能正确掌握净化水的常用方法,这对解答此类问题尤其重要.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盐溶液中一定含有金属离子
B、置换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
C、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可能是混合物
D、碱性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①凡含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判断对错)
②凡升高温度,均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判断对错)
③溶液和浊液都是混和物,它们本质的区别在于溶液是无色透明的.
 
(判断对错)
④将1克蓝矾溶解在99克水中,就能配制成1%的硫酸铜溶液.
 
(判断对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
 

(2)t2℃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溶液吗?
 
(填写“能”或“不能”).
(3)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填写物质序号).
(4)将t2℃时a、b、c三种物质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填写物质序号).
(5)将t2℃时a、b、c三种物质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表的图中各有一处错误,请在表中写出错误所在:
收集二氧化碳过滤
错误错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稀硫酸有许多用途,按要求各写出一个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序号用途反应化学方程式
用稀硫酸制硫酸钠
 
用稀硫酸除铁锈
 
用稀硫酸制硫酸铜
 
证明“银粉”成分是铝不是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
 
,将一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盐酸中除锈,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变为
 
色,一段时间后看到有气泡冒出,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环保”理念的是(  )
A、为了节约用纸,教科书循环使用
B、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分类回收废弃物
C、为了节约用水,洗菜、淘米后的水用来浇花
D、为了QQ能够升级,长期把QQ挂在线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1)下列微观模型示意图可能代表水分子的是
 


(2)利用(1)的结论,通过观察图2,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框内代表的物质是
 

②框内NaCl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③请描述框内离子与分子结合时的特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