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2016年山东省东营市】下列用途利用了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
A.木炭用作吸附剂 B.生石灰用作干燥剂
C.氧气用作助燃剂 D.氮气用作保护气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丙、X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四中物质.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产物略去,图中“”表示甲和丙都能与X反应生成乙).
(1)若甲为二氧化碳,乙为一氧化碳,丙为氧气.
①X的化学式为 .
②甲、乙、丙三种气体中有毒的是 .
(2)若甲为碳酸氢钠,乙为氯化钠,丙为碱.
①丙的名称为 .
②物质X (“能”或“不能”)清除铁制品表面的锈.
(3)若X为石灰水,甲为碳酸钠,丙为气体.
①X与甲的溶液反应,其反应的类型是 .
②丙与足量X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某兴趣小组为了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的含量,现取15g鸡蛋壳,捣碎,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加入80g某浓度的稀盐酸,使之充分反应(鸡蛋壳中除碳酸钙外的其他成分不与稀盐酸反应),测得烧杯中的反应剩余物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忽略水蒸气的挥发),其中当反应进行到B点时,所有盐酸刚好消耗了加入量的一半.试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该鸡蛋壳中碳酸钙质量.
(3)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2016年湖北省黄石市】下列关于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性质比较不正确的是( )
A.组成: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性质:CO2、CO都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用途: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气体可作燃料
D.危害: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一氧化碳会引起中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已经发生了变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变质程度,作出如下猜想:可能部分变质,固体是NaOH和 Na2CO3的混合物;可能全部变质,固体是Na2CO3.
(1)首先对固体的成分进行确定.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溶解,先加入足量的BaCl2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静置后取上层清液,再加入CuSO4 溶液,产生蓝色絮状沉淀.根据实验现象,可确定该固体是 ;
(2)称取10.6g 该固体样品于锥形瓶中,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直至过量,得到数据如下表:
样品质量 | 反应前总质量 | 反应后总质量 |
10.6克 | 148.5克 | 146.3克 |
计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及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3)有图可以判断,在该样品溶液中加入稀盐酸,首先与之反应的物质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公司生产出的纯碱产品中经检测只含有氯化钠杂质.为测定产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20℃时,称取该产品样品26.5g,加入到盛有一定质量稀盐酸的烧杯中,碳酸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气体完全逸出,得到不饱和NaCl溶液.反应过程用精密仪器测得烧杯内混合物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关系如下图所示.
求:
(1)生成CO2的质量.
(2)该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3)根据条件,此题还可求算出下列中的 (只填字母标号,不计算,可多选).
A.该纯碱样品中NaCl的质量分数;
B.反应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C.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
D.反应生成水的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2016年广东省 】“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等理念逐渐深入民心,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出行多乘交通工具 B.生活中用火烧毁废旧塑料和橡胶
C.用废旧报纸制作铅笔杆 D.农业和园林改浸灌为喷灌和滴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t1℃时,A的饱和溶液65g中含有溶剂50g
B.将t2℃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C.在t2℃,A,B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D.要从B溶液中得到B,通常可采用蒸发溶剂使其结晶的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2016年江苏省淮安市】请从①氮气 ②熟石灰 ③甲烷 ④硫酸钾中,选择符合题意的物质,用序号填空:
(1)可用作钾肥的是 。 (2)可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是 。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4)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