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氨气(NH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1)氨气属于_____(填序号)。
A.混合物 B.纯净物 C.化合物 D.氧化物
(2)在高温和催化剂的条件下,可由氨气获得氢气,其反应类型与水电解制氢气相同。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尿素(CO(NH2)2)可以制氨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M、N、Q、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该变化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 B. 反应后物质M的质量为7g
C. 参加反应的N、P的质量比为27:20 D. 物质Q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宏观、微观与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如下图是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以及A、B、C、D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
(1)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
(2)D是某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其中x=__;
(3)A、B、C、D四种粒子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__(填字母序号);
(4)A、B、C、D四种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元素符号是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过氧化氢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实验小组对过氧化氢的某些性质进行研究。
I.不稳定性
(1)如下图所示进行实验,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产生3.2g O2时分解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______ g。
(2)能用排水法收集O2的原因是______。
(3)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同学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 ① | ② | ③ |
H2O2溶液的浓度% | 30 | 30 | 30 |
H2O2溶液的体积/mL | 6 | 6 | 6 |
温度/℃ | 20 | 35 | 55 |
MnO2的用量/g | 0 | 0 | 0 |
收集O2的体积/mL | 0 | 1.9 | 7.8 |
反应时间 | 40min | 40min | 40 min |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腐蚀性
【查阅资料】H2O2溶液有腐蚀性。
【进行实验】
将铜片分别浸泡在3种溶液中进行实验,如下表。
编号 | ① | ② | ③ |
实验 | |||
一段时间后的现象 | 无明显变化 | 溶液变蓝,缓慢产生细小气泡 | 无明显变化 |
【解释与结论】
(4)实验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铜片被腐蚀的反应如下,补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 + H2O2+ H2SO4=== CuSO4 +_______。
【反思交流】
(6)某同学提出,实验②中,除发生(5)的反应外,还发生了一个反应导致有细小气泡产生,该反应的反应物为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
实验装置 | 实验操作 |
I.向玻璃管和水槽内加适量的水,在燃烧匙里放足量红磷,塞紧塞子,上下移动水槽至两边水面相平于玻璃管的零刻度位置。 II.接通电源,待红磷燃烧,断开电源。 III.当温度恢复至室温,水不再进入玻璃管时,上下移动水槽至两边水面相平。 |
(1)实验中加入足量红磷的目的是_____,该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实验结束后,玻璃管内水面最终到达刻度线_____(填数字序号)处。
(3)实验操作I、III中,上下移动水槽至两边水面相平的目的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对于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H4+2O2 CO2+2H2O,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 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 参加反应的甲烷和氧气与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之比为1∶2∶1∶2
C. 1个甲烷分子和2个氧气分子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和2个水分子
D. 16 g甲烷和32 g氧气反应生成44 g二氧化碳和18 g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类比法是化学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之一。草酸的化学性质与碳酸相似。已知碳酸易分解,草酸在受热条件下也分解,仅生成三种氧化物。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展开探究:
(1)小明首先根据草酸中含有_________,可推测生成物中含有水。
(2)小明对分解生成的其他产物进行猜测. 验证:
(假设一)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
实验一: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实验现象是_________,小明据此判断生成物中含有二氧化碳。
(假设二)生成物中有一氧化碳
实验二:小明用下图装段进行实验,从而证明生成物中含有一氧化碳。
请回答:A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3)讨论交流:小芳认为,小明的“实验二”不需要B装置也能够推断出生成物中含有一氧化碳,你是否支持小芳的观点:______ (填“支持”或“不支持”),请说出你的理由:_________。
(4)小芳认为,从环保的角度看,“实验二”装置有一个缺陷,请你指出该缺陷:__________,处理的方法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校九年级“我们爱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完成了如图所示的A、B两个实验。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A实验中酚酞的作用是_______,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B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
(3)实验后,将两支试管中的废液都倒入废液杯C中,发现混合废液浑浊并显红色。
(分析思考)同学们经过思考一致认为,混合废液显红色是B实验后试管中的溶质与A实验后试管中的酚酞反应的结果。
(提出问题)B实验后试管中的溶质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试管中的溶质是NaOH;猜想二:试管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
猜想三:试管中的溶质是Ca(OH)2和NaOH。
(实验验证)华雪同学利用废液杯C中的混合废液来确定B实验后试管中的溶质:将一定质量的废液过滤,取10g滤液并向其中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7.3% 的稀盐酸,当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为20g时反应完全,继续加入稀盐酸,气体的质量不再增加,根据反应现象得到如图所示的图像。
(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是分步进行的。首先是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Na2CO3 + HCl===NaHCO3 +NaCl;然后是生成的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气体和水:NaHCO3+HCl===NaCl+CO2↑+H2O。
(实验结论)定性结论:分析图像得出:猜想二是正确的,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填化学式);猜想一和猜想三是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
定量结论:10g废液中含有______g NaOH,_______g Na2CO3,_______g Ca(OH)2。
(拓展提升)请另外设计一个实验,定性证明上述猜想二是正确的: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