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6.二氧化碳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研究它的性质和用途非常必要.甲、乙、丙三位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有关CO2气体的实验:

(1)甲同学将收集满CO2气体的试管倒插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见装置A),并轻轻振荡试管,产生的现象是石蕊试液变红、试管内液面上升.
(2)乙同学将一瓶CO2沿烧杯壁倾倒(见装置B),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这一事实说明CO2具有的性质为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由此得出CO2的一条重要用途是灭火.
(3)丙同学挤压装置C中滴管的胶头,使其中的石灰水滴入烧瓶,并轻轻振荡,系在导管一端的气球慢慢胀大.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CO2+Ca(OH)2═CaCO3↓+H2O.

分析 (1)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水化合生成了碳酸,碳酸能显酸性分析回答;
(2)根据实验的现象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
(3)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及瓶内的压强的变化分析回答;

解答 解:
(1)由于二氧化碳能能与水化合生成了碳酸,瓶内压强减小,碳酸显酸性.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试管中液面上升,试管中液体呈红色  反应的方程式是:CO2+H2O═H2CO3
(2)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观察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
(3)丙同学轻轻捏C中胶头,看到的现象是:烧瓶内溶液变浑浊,气球逐渐胀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澄清石灰水吸收烧瓶内的二氧化碳气体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沉淀,同时,烧瓶内压强减小,外界空气进入气球,使气球胀大.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答案:
(1)石蕊试液变红、试管内液面上升;
(2)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灭火;
(3)CO2+Ca(OH)2═CaCO3↓+H2O.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方面的知识,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下面是钠元素和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3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钠原子与氯原子的最本质区别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不同.在钠和氯气生成氯化钠的反应中,得到电子的是氯原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代表三种不同元素,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C.(填序号)
A、原子序数:Z>Y    B、核外电子数:X=Y     C、Y和Z处于同一周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4.请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和收集装置可以选择BD(填写装置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
(2)若用F装置检验制得的气体是CO2,装置F中的试剂应该是少量的澄清的石灰水(填试剂名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3)选用A装置加热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并采用E装置来收集氧气,有如下操作步骤:①加热;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装药品;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⑤从水槽中取出导管;⑥熄灭酒精灯;⑦连接装置.其操作顺序正确的是⑦-②-③-①-④-⑤-⑥(填序号).
(4)氨气(NH3)是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原理是2NH4Cl(固)+Ca(OH)2(固)$\frac{\underline{\;\;△\;\;}}{\;}$CaCl2+2NH3↑+2H2O,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A(填写装置序号),若选用F装置收集氨气,气体应从b(填“a”或“b”)端通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1.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制取气体的原理、方法、结合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长颈漏斗,b锥形瓶.
(2)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催化下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B(填如图字母),可选用C装置收集氧气,其原因是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3)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一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氨气(NH3),应选择的制取装置是A(填如图字母),收集装置是D(填如图字母).
(4)他们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装置A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装置B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装置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紫色变红色.装置D中观察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它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可用于灭火,实验室用装置E来收集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应从c端(填“c端”或“d端”)通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甲、乙、丙、丁四个小组同学分别对实验室某无色废液的成分进行检测,向废液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色,四组同学的分析结果如表.检测结果合理的组别是(  )
检测小组检测结果
甲组Na2SO4、HCl、BaCl2
乙组KCl、K2CO3、KOH
丙组KCl、K2SO4、FeCl3
丁组KCl、K2CO3、HCl
A.甲组B.乙组C.丙组D.丁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既利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B.H2用于探空气球
C.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D.CO2用于灭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用实验证明锌和铜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选用下列试剂(  )
A.食盐B.AgNO3溶液C.Na2SO4溶液D.ZnCl2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6.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图中烧杯上方玻璃管(预先固定好)中部有一可左右滑动的活塞,活塞左端管内密封有空气.活塞右端的玻璃管口跟空气连通.实验开始前活塞处在刻度5cm处.(已知:白磷在40℃左右即可燃烧)
(1)向烧杯内加入适量水,与生石灰反应的日的是反应放热,使白磷达到着火点:
(2)可观察到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①白磷(足量)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活塞向右移动;
(3)实验结束,恢复至常温后,活塞应停在约4cm处,.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frac{1}{5}$.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