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0.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等.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  和氯离子构成的.氩气是由氩原子构成的.

分析 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氩气属于稀有气体单质,是由氩原子直接构成的.
故答案为:分子;原子;离子;水分子;钠离子;氯离子;氩原子.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某学生为了使一杯浑浊的食盐水变成澄清透明,利用了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过滤.
(1)指出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铁架台②烧杯③漏斗
(2)该装置还缺少玻璃棒,它起引流作用.
(3)该装置可不可以软化硬水?请写出家庭常用的软化硬水的方法.
不能;煮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写出下列化学符号的意义
(1)N:氮元素、一个氮原子
(2)2O2-2个氧离子
(2)2A12个铝原子
(3)Mg镁元素、一个镁原子、金属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如图是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其中活性炭的作用是:滤去不溶性杂质、吸附一些可溶性杂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frac{1}{5}$B.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
C.燃料燃烧一般离不开氧D.氧气可用于食品保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如图是实验室常见的制取气体的装置:

(1)写出仪器名称:①试管③集气瓶④水槽
(2)实验室采用装置A制取氧气时,其试管中应放的药品是高锰酸钾,试管口还要放一团棉花,目的是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管,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高锰酸钾$\stackrel{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采用装置B制取氧气时,其试管中应放的药品是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所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过氧化氢$\stackrel{二氧化锰}{→}$水+氧气;该反应的类型属于分解反应;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是催化作用;
(4)收集氧气可以选择装置C或D,原因分别是氧气不易溶于水,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5)无论是选用A还是B装置在进行试验之前都先要检查气密性;方法是将装置连接好后,先把导管口伸入盛有水的水槽中,手握试管,观察导管口若有气泡冒出,即可证明装置不漏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贝贝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2)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填“a”、“b”或“c”)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3)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C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4)三位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①一氧化碳能燃烧;②石蜡蒸气遇冷产生白色固体小颗粒
贝贝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
芳芳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婷婷认为:可能以上两种情况都有
【实验方案】
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
【现象与结论】
如果观察到导管口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看不到冷凝的固体现象,则贝贝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导管口不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可看到有冷凝的固体现象,则芳芳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导管口能点燃,但火焰较小,去掉毛巾,导管内壁可看到有冷凝的固体现象,则婷婷的猜想正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在这个反应中,铜、氧气、氧化铜的质量比是(  )
A.2:1:2B.64:32:80C.1:1:2D.4:1: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0.1911年,一位科学家用一束平行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轰击金箔时,出现了三种实验现象:
(1)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原因是金原子核带正电荷;
(2)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顺利地穿过了金箔,原因是相对于金原子来说,金原子核很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