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检查气密性
B. 稀释浓硫酸
C. 蒸发食盐水
D. 加热液体
【答案】D
【解析】解: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 ,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D.
【考点精析】掌握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和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0角,受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给试管里的液体的中下部加热,并且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为了避免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蒸发注意点:1、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2、当液体接近蒸干(或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发掉,以避免固体因受热而迸溅出来.3、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热的蒸发皿如需立即放在实验台上,要垫上石棉网.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能在pH=11的溶液中共存,且生成无色溶液的是( )
A. Fe3+、Cl﹣、Na+B. K+、Cl﹣、Na+
C. H+、Cl﹣、Na+D. Ag+、Cl﹣、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20℃时,分别向盛有10g水的A、B两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充分溶解后,观察到如图1所示现象,图2表示的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20℃时,(填“A”或“B”)试管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2)图2中(填“M”或“N”),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3)要使B试管中剩余的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答一种方法即可).
(4)将20℃时M的饱和溶液降温到10℃(假设水不蒸发),其溶质质量分数(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铁、铜、银、锌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铜能制成导线,是利用了铜的性.
(2)若要验证Cu、Ag、Fe的活动性强弱,可选择的试剂组是(填序号)
A.Fe、Cu、Ag、稀硫酸
B.Cu、Ag、FeSO4溶液
C.Fe、Ag、CuSO4溶液
(3)将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与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等质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产生H2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表示锌粉与稀硫酸反应的曲线是(填“a”或“b”).
②对于曲线a表示的反应,(填化学式)有剩余.
③若有一种金属有剩余,则剩余的金属一定是填化学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2015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我国的主题是“践行绿色生活”,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
(1)淡水资源有限,我们需要节约用水.如图中表示节水标志的是(填字母)
(2)长期饮用酸碱度过大或硬度过大的水都不利于人体健康,在实验室里可用来测定水的酸碱度;生活中常讲的“烧开水”是指利用的方法,获得可以饮用的水,这样既可以降低水的硬度又可以除去水中的细菌.
(3)下列与自来水的净化过程无关的是 (填序号)
A.沉降
B.过滤
C.消毒
D.电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将甲的溶液从t2℃降到t1℃,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B.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C.当温度高于0℃而低于t1℃时,乙的溶解度比甲的溶解度大
D.t2℃时,蒸发溶剂可使乙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变为不饱和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物质中,按混合物、氧化物、单质顺序排列的是( )
A. 冰水混合物 水银 食醋B. 酱油 氧化镁 液氧
C. 氢氧化钠 氧化汞 石墨D. 清新的空气 氯酸钾 氩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分类”可以使人们有序地研究物质。下列物质的分类中正确的是( )
A. 氮气、氦气、氩气都属于稀有气体
B. 纯碱、烧碱、氨水都属于碱
C. 硝酸钠、氯化铁、高锰酸钾都属于盐
D. 甲烷、酒精、碳酸钙都属于有机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