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小芳从废电池中回收有关物质进行探究,请你参与研究。
(1)按物质分类:她将右下图电池中各物质分类,其中属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__,可回收的金属材料是_________。
(2)氯化铵的提纯:氯化铵中混有二氧化锰等难溶物,提纯的实验步骤:溶解、______ 、蒸发等。
氯化铵化学式是_________,N的化合价是_______。
(3)提取二氧化锰:除去二氧化锰中的碳粉,可用_________的方法。
【答案】(1)二氧化锰;塑料膜;锌或铜 (2)过滤 NH4Cl ;-3(3)灼烧或加热
【解析】
试题分析:(1)由2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为氧化物,由二氧化锰符合为氧化物;有机合成材料有三大类: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因此为塑料膜;金属材料含纯金属和合金,因此有锌或铜 ;(2)可溶物溶解后形成溶液为液态,不溶物仍为固态,溶解后分离固体和液体为过滤 ;铵根离子显+1价,氯离子显-1价,由化学式的书写规则可得NH4Cl ;NH4Cl中H显+1价,Cl显-1价,设N化合价为x,那么x+(+1)×4+(-1)=0,x=-3;(3)二氧化锰不会与氧气反应,碳粉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因此除去碳粉可以灼烧或加热。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可选用下列装置进行多种气体的制取和性质验证的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带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利用A装置制取O2,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收集装置应选用 .
(3)制取H2应选用 装置,收集装置应选用 .
(4)某同学选用C装置制得的CO2,并将制得的CO2通过澄清的石灰水中,未见浑浊.分析原因可能有下列两种情况:
a.可能是错用了较浓的盐酸,使制得的CO2中混入氯化氢气体,使生成的沉淀溶解,沉淀溶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b.可能生成的CaCO3又与CO2反应生成了可溶性的Ca(HCO3)2,此反应类型为 ,为了判断是否是a种原因,应选用上述 装置(填装置编号).为了判断是否是b种原因,他将未见浑浊的溶液加热,出现了沉淀,同时产生了气泡,写出产生此现象的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用化学用语表示:
(1)正+2价的钙元素_________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____;
(3)植物光合作用得到的单质__________;(4)3个硫酸根离子_________;
(5)5个水分子:_________。(6)用于配制生理盐水的盐中的阳离子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2015年6月5日是第44个“世界环境日”,我国提出的主题是“践行绿色生活”。以下做法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A.电视机长时间待机 B.使用太阳能路灯照明
C.绿化先行,富美漳州 D.拆除九龙江两岸养殖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根据图回答:
(1)S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当温度为 ℃时SA=SB;
(2)随着温度升高,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能析出溶质的是 。
(3)B中混有少量的A,欲提纯B,应采用的方法是 (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4)t3℃时,90g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A物质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B.细铁丝在空气里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实验操作直接影响实验结果和人身安全。下列关于实验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10mL量筒量取8.55mL水
B.称量固体药品时,左盘放砝码,右盘放物体
C.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烧杯内壁注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D.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必须检验纯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 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下列选项分类不正确的是
选项 | 类别 | 物质 |
A | 合金 | 钢、焊锡、生铁 |
B | 盐 | 食盐、火碱、生石灰 |
C | 有机物 | 甲烷、乙醇、葡萄糖 |
D | 腐蚀性物质 | 浓硫酸、氢氧化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