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燃烧更充分

   B.室内着火需要自救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

   C.面粉、煤粉等粉尘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D.“釜底抽薪”是利用了隔绝空气的灭火原理


考点: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防范爆炸的措施.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A.根据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来分析;

B.根据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防止有害气体和粉尘进入呼吸道进行解答;

C.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与氧气或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均会发生爆炸;

D.灭火的方法有:隔离可燃物;隔绝空气或氧气;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解答:  解:A.促进燃烧的方法是:(1)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2)增大氧气的浓度.故正确;

B.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防止有害气体和粉尘进入呼吸道,所以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故正确;

C.面粉、煤粉与空气混合后,若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就会发生爆炸,故正确;

D.釜底抽薪体现的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故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燃烧、促进燃烧和灭火原理方面的知识,属于基础性知识的考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小

B.金属与酸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大

C.置换反应前后一定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

D.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和H2O,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__________________称为该物质的化学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化合物中,含有相同原子团的是(    )

A.SO3和H2SO4                                       B.Cu(OH)2和NaOH

C.KMnO4和K2MnO4                                  D.KClO3和K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用化学知识解释“火上浇油”的说法合理的是(  )

   A.增加易燃物,可以使燃烧更旺

   B.增大氧气浓度,可以使燃烧更旺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达到灭火的目的

   D.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老师在《燃烧的条件》教学中,改进了教材中的实验如图所示,在铜片上罩了仪器a,请回答:

(1)仪器a的名称是  

(2)罩上仪器a的作用是 

(3)对照①和③能够获得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化学课上我们曾经观察过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很快燃烧,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该实验主要利用了铜片良好的  性,燃着的白磷熄灭后,去掉铜片上的白色固体,可看到铜片表面变黑,该黑色物质是 (填化学式).

(3)烧杯中的水在实验中没有起到的作用是  (填序号).

A.作反应物  B.隔绝空气  C.升高温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多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1)从微观角度

(图1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微观上看,该化学变化中发生根本改变的微粒是  (填“原子”或“分子”),变化过程中,同种原子的个数  (填“有”或“没有”)增减.

②参加反应的A2与B2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2)从反应类型角度

    (一种物质可通过不同的反应类型生成,以二氧化碳为例.)

  ①能与氧气化合生成二氧化碳的物质是  (填一种物质化学式).

  ②高温下,石灰石分解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③在一定条件下,碳与铁的氧化物能发生置换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 (填化学式).

(3)从能量变化角度

(借用图2装置分别进行进行下列实验,认识物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

①往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生石灰会引起白磷燃烧,从燃烧条件分析,此时生石灰的作用是 .写出生石灰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将一定量的下列某物质溶于烧杯中的冷水,其中能引起白磷燃烧的是  (填标号).

A.氯化钠B.硝酸铵C.浓硫酸D.氢氧化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写出下图煤炉里燃烧过程中发生放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