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0.下列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
A.
向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不断加入生石灰
B.
向等质量的锌和铁中滴加足量的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
C.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取氧气
D.
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钾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

分析 A、根据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进行分析;
B、根据每56份质量的铁会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每65份质量的锌会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进行分析;
C、根据二氧化锰只会影响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不会影响生成氧气的质量进行分析;
D、根据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一接触就会生成硫酸钡沉淀进行分析.

解答 解:A、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向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不断加入生石灰,溶剂质量减少,溶质质量也会相应的减少,故A错误;
B、每56份质量的铁会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每65份质量的锌会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所以向等质量的锌和铁中滴加足量的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铁生成的氢气多,锌的反应速率快,故B正确;
C、二氧化锰只会影响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不会影响生成氧气的质量,故C错误;
D、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一接触就会生成硫酸钡沉淀,所以沉淀质量应该从零开始,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正确辨别坐标所表示的变化量,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分析变化中相关量的变化关系,是解答问题的基础.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玻璃破碎B.纸张燃烧C.酒精挥发D.海水晒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物质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面粉B.豆油C.蔗糖D.牛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某化学实验小组实验结束时,将含有CuSO4、ZnSO4、FeSO4的废液倒在废液缸里,为回收有关金属和盐,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回答

(1)步骤①中操作A是过滤(写操作名称),固体B是Fe(写化学式)锌粉必须过量的原因是将废液中的Cu2+和Fe2+全部置换出来;
(2)写出步骤①中任意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Zn+CuSO4=ZnSO4+Cu(或Zn+FeSO4=ZnSO4+Fe);
(3)要检验步骤④中加入的稀硫酸是否足量的方法是继续加入少量稀硫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如果没有气泡产生,说明稀硫酸足量;
(4)若实验过程中的物质损失可以忽略,最终所得硫酸锌的质量>(填“>”、“<”或“=”)原废液中硫酸锌的质量,要计算该废液中硫酸铜质量,必须要称量废液的质量和固体D的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2016年,美国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乔治•欧拉率领团队,首次采用金属钌做催化剂,将从空气中捕获的二氧化碳直接转化为甲醇燃料,转化率高达79%,该研究向通往未来“甲醇经济”迈出了重要一步,如图是钌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钌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1.1gB.钌原子核内中子数是44
C.钌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44D.钌属于非金属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苯甲酸(C7H6O2)作为食品如香肠、番茄酱、芥末等的调味剂,和黄油及许多其他产品的防腐剂被广泛使用.下列有关苯甲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由C、H、O三种元素组成B.苯甲酸属于氧化物
C.属于有机化合物D.一个分子由15个原子构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如图所示的基本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滴加少量液体
B.
检查装置气密性
C.
过滤液体
D.
稀释浓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在“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
(1)下图是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

①D中的x=8,C粒子的符号为Cl-
②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B和C(填序号).
③A和B两种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汽车尾气催化转换器可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其反应过程的微观变化如图所示.

①己知丁是一种单质,则丁是N2(写化学式).
②根据图示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有AC.
A.化学反应是原子的重组过程
B.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C.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4:15
D.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为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根据如图所示物质的pH,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牛奶的酸性比酱油强B.肥皂是中性物质
C.厨房清洁剂显碱性D.胃酸过多的人可多吃橘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