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要求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A. 合理开发洁净能源
B. 全面关停化工企业
C. 改进汽车尾气净化技术
D. 研发易降解的生物农药和塑料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东省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观察燃烧先后顺序,能比较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高低
B. 探究铁生锈条件
C. 探究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D. 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实验题
根据如图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图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没有看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的原因可能是_____ (答一点就可以)。
(2)B图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_____(只写一个)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若其他操作都正确,采用C图操作量取水,所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D图蒸发操作中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四种物质中,有一种和其他三种物质都能发生反应的是( )
A. 硝酸银溶液 B. 石灰石 C. 稀盐酸 D. 烧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泰州市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推断题
如图中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七种物质,且相邻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省略)。A是目前世界上年产量最高的金属,B与C在农业上可用来配制农药波尔多液,E为红棕色固体,F为化合物,G为光合作用的一种产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E的化学式是_____;G的一种用途是_____。
(2)C的化学式是_____,其俗称为_____。
(3)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A还能与图中不相邻的一种物质发生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_____,其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泰州市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物质能在pH=10的溶液中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A. NaNO3 BaCl2 KCl
B. CuSO4 NaCl K2CO3
C. Na2SO4 NH4Cl Zn(NO3)2
D. K2SO4 AgNO3 BaC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辽宁省盘锦市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推断题
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ABCDEFG为常见的物质,其中B.E.G属于单质,反应②是炼铁工业中的主要反应,下图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请回答:
(1)A物质的化学式_____
(2)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固态C物质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用途是_____
(3)写出反应③中生成红色固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写出物质G和A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福建省厦门市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科学探究题
化学课堂上要学习碱的化学性质,老师让两位同学和他共同做实验,要求两位同学分别向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吹气,如图①②所示,老师告诉同学们,呼出的气体中只有二氧化碳有可能与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1)同学们在吹气后观察到①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中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观察实验现象后老师问,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应该使用___________。
针对②中的情况,师生共同开始探究之旅。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猜想假设)猜想A: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猜想B:两者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
(2)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③、④两个实验。
实验现象:③中的软塑料胤变瘪,④中___________。
(3)小亮认为小明的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容器内压强降低,小光同学却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小明的实验不严谨,若仍利用该装置,需要补做的对比实验是_________。
(4)小光设计的是通过检验生成物来验证猜想,请帮他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③实验后的溶液少许,再向其加入__________ | __________ | 验证了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反思拓展)探究结束老师说,通过此探究实验我们发现,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证明反应的发生,如通过检验反应物减少证明反应发生,或通过检验新物质生成证明反应的发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