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0.下列是对物质的一些性质和变化的描述:
①铜在空气中加热能跟氧气反应;
②碱式碳酸铜是绿色的固体;
③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④铁矿石被粉碎;
⑤胆矾是蓝色的固体.
其中,描述物理性质的是②⑤,描述物理变化的是④,描述化学变化的是③,描述化学性质的是①(用序号填写).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味道、溶解性等;性质是特性,变化是过程,描述性质一般用“能、易、难、会、可以”等.

解答 解:①铜在空气中加热能跟氧气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②碱式碳酸铜是绿色的固体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③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④铁矿石被粉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⑤胆矾是蓝色的固体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故答案为:②⑤;④;③;①.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充分理解两种变化和两种性质的概念与区别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某探究小组的同学用H2SO4、Na2CO3、NaOH、BaCl2四种溶液进行“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及应用的实验探究.
(1)将四种溶液两两混合,若用H2SO4与另三种溶液分别混合:
Na2CO3NaOHBaCl2
H2SO4
①实验中,能直接观察到说明H2SO4与Na2CO3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的证据是:有气体生成
②实验中的H2SO4与NaOH混合“无明显现象”,但实际上发生了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H2O.同理,H2SO4与BaCl2发生了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实质是Ba2+和SO${\;}_{4}^{2-}$生成硫酸钡沉淀
由此同学们总结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
(2)若某复分解反应的生成物中有MgCl2,请写出可能的一组的反应物是盐酸与氢氧化镁
(3)若将原四种溶液混合反应后过滤,滤液经检验呈碱性且不含Ba2+、SO42-,取滤液少量,加入BaCl2溶液,无沉淀产生,再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则滤液中存在的离子有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水泥是修补大佛所用材质之一,它是将石灰石、粘土(主要成分SiO2)等按一定比例混合、煅烧后,再研磨成细粉而制得的.
(1)石灰石高温下分解得到生石灰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frac{\underline{\;高温\;}}{\;}$CaO+CO2↑.
(2)生石灰与二氧化硅从组成上看都属于(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氧化物.
(3)生石灰与二氧化硅反应:CaO+SiO2$\frac{\underline{\;高温\;}}{\;}$CaSiO3,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CaSiO3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
(4)大佛上游的岷江,在枯水期的一段时间,江面上出现大面积的绿色浮萍.你认为导致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填编号)B.
A.为实现“绿色化学”、改善景观而人工种植的绿色植物
B.含较多氮、磷的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江中,导致藻类疯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生活中的化学:小强学过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以后告诉妈妈:
①用完醋后,要将醋瓶的瓶盖立即盖严,并使醋瓶的标签向外.
A.液态氧气B.蔗糖水C.洁净的空气D.五氧化二磷.
②这些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D(填序号).
③一盆嫩绿的绿色植物密封在塑料袋内,在暗处放置24小时后,将袋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发现浑浊现象,说明植物在暗处也进行呼吸作用,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反应中的氧化反应.
④蛋糕装在充满气体的小塑料袋内,这些气体可能是氮气、二氧化碳,而北京烤鸭却采用密封包装,这些包装技术,主要都是为了延长食品的保存时间,防止食物腐朽变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关于实验基本操作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读取液体体积
B.
取用碳酸钠粉末
C.
倾倒液体
D.
滴加液体药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实验室有二瓶失去标签的液体,一瓶为蒸馏水,另一瓶为澄清石灰水.请设计实验方案加以区分开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注明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以下操作的原因:
(1)用高锰酸钾制氧气,需在瓶口放一团棉花的 原因是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2)制氧气时试管口应向下倾斜原因是防止加热时产生的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试底部,炸裂试管.
(3)导气管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原因是刚产生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空气,若立即收集会使收集到的氧气不纯.
(4)收集完气体应先拿导气管,再拿酒精灯原因是防止由于降温,试管内压强减小,水被吸入试管,造成试管炸裂.
(5)制取氧气前要先检验装置气密性,目的是防止装置装置漏气,收集不到气体.
(6)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其目的是使试管均匀受热,防止试管破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时,加了催化剂,其结果是(  )
A.放出氧气的总量不变、速率会变快B.放出氧气的总量会增加、速率变快
C.放出氧气的总量和速率不受影响D.放出氧气的总量会减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贝贝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2)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填“a”“b”或“c”)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3)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C.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4)三位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猜想】贝贝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芳芳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婷婷认为:可能以上两种情况都有.
【实验方案】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
【现象与结论】
如果观察到导管口同样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看不到冷凝的固体现象,则贝贝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导管口不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可看到有冷凝的固体现象,则芳芳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导管口能点燃,但火焰较小,去掉毛巾,导管内壁能看到冷凝的固体现象,则婷婷的猜想正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