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根据化合价规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进行分析解答;根据除去二氧化碳使用氢氧化钠溶液,排水法收集气体则水从长管排出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解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解答;根据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分离方法解答即可.
解答 解:(1)设Cu2O的铜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有2x+(-2)=0,x=+1,故填:+1;
(2)加热时,氧化亚铜与碳高温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填:2Cu2O+C$\frac{\underline{\;高温\;}}{\;}$4Cu+CO2↑;
(3)③欲除去气体样品中的二氧化碳,则需要通过氢氧化钠溶液,要将剩余气体收集在集气瓶中,则溶液需要从场馆排出,故图3装置中最为合理的是 C,故填:C.
【实验求证】A中黑色固体出现了红色,说明A中的固体应选用的是氧化铜,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则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其化学方程式为 CO+CuO$\frac{\underline{\;\;△\;\;}}{\;}$Cu+CO2,故填:氧化铜;变浑浊;CO+CuO$\frac{\underline{\;\;△\;\;}}{\;}$Cu+CO2;
【实验反思】生成的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则反应时消耗碳、氧元素的质量比大于3:8,故填:大于.
(4)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不可能生成金,故填: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②产生氢气的质量为:20g+200g-219.8g=0.2g
设锌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65 2
x 0.2g
$\frac{65}{2}=\frac{x}{0.2g}$
x=6.5g
故该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frac{20g-6.5g}{20g}×100%$=67.5%,故填:67.5%;
③用图4装置测定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时,A.分液漏斗与试管间的橡胶管除了使液体顺利下滴的作用,还能起到密封的作用,错误;B.若实验中稀硫酸不足,不可以拔下分液漏斗上方的橡皮塞添加,这样会造成装置漏气,错误;C.该测定还需要的数据是样品质量和此温度、压强下氢气的密度,正确;D.实验结束时,需冷却至室温并将量气管缓缓下移至两侧液面相平再读数,正确;故填:CD;
(5)①某化学小组用一定量AgNO3和Al(NO3)3的混合溶液加入铜粉和锌粉,锌和铜排在铝的后面,不能与硝酸铝反应,只能与硝酸银反应,而且是锌先与硝酸银反应,
a.锌先参与反应,故溶液甲中一定含有Al(NO3)3和Zn(NO3)2,正确;
b.固体乙中一定含有Ag,可能含有Cu和Zn,正确;
c.若溶液甲是蓝色,则溶液甲一定含有Al(NO3)3、Zn(NO3)2和Cu(NO3)2;正确;
d.向固体乙上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则锌剩余,则溶液甲中一定没有AgNO3和Cu(NO3)2,正确;
故说法正确的个数为4个,故填:D;
②
a.溶液A和固体C都含有铜、锌两种元素,过程Ⅱ、Ⅲ中分离得到的是固体和液体,该分离操作是过滤,故填:过滤.
b.步骤Ⅲ中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Zn+H2SO4═ZnSO4+H2↑.故填:Zn+H2SO4═ZnSO4+H2↑.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金属的有关性质以及冶炼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硫酸根离子:SO4- | |
B. | 氯化铝:AlCl2 | |
C. | 正二价的镁元素:Mg2+ | |
D. | 保持一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CO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兴化市2017届九年级下学期网上阅卷第二次适应性训练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填充题
下列关于某些营养物质的化学性质描述错误的是
A. 人体所需的大多数维生素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B. 蛋白质遇可溶性重金属盐会失去生理活性
C. 葡萄糖在人体内可转化为蔗糖、淀粉和纤维素
D. 油脂与糖类组成元素相同,油脂能在人体内氧化分解,释放出热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单质和化合物:交叉关系 | B. | 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并列关系 | ||
C. | 酸性溶液和酸溶液:包含关系 | D. | 化学肥料和复合肥料:并列关系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湿衣服晾干--分子在不断运动 | |
B. | 食物腐败--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 |
C. | 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分子间有间隙 | |
D. | 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