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1.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探究,请按要求作答:

(1)实验室可用Zn粒和稀硫酸制H2,甲同学按图(1)所示配制实验所需的稀硫酸溶液,请你指出他操作中的两处错误.
(2)按要求从以下A-E装置中选择(填装置的字母序号).乙同学要制取并收集H2应选择BC(或BE);

(3)小松同学研究B装置后,作了改进,改进的装置如图(Ⅱ)所示.小松认为检查(Ⅱ)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有以下三种:A打开止水夹a,手握住试管一会儿发现伸入水槽的导管口无汽泡冒出说明装置的气密性不好;B 先关闭止水夹a,往长颈漏斗里注水,当长颈漏斗内水面高于试管内水面时,停止加水,观察一段时间,发现长颈漏斗内、外水面高度差不变,说明装置的气密性好;C打开止水夹a,往长颈漏斗里注水,使长颈漏斗下管口在水面的上方,手握住液面以上的试管,发现伸入水槽的导管口无汽泡冒出,说明装置的气密性不好;你认为可行的方案是B(填序号).
(4)小松同学使用图(Ⅱ)装置实验室制取CO2,现有①Na2CO3固体、②块状大理石、③稀HCl和④稀H2SO4,应选用的试剂是②③(填序号);反应进行过程中,关闭该装置中的止水夹a 后,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液体被压回长颈漏斗中,固液分离,反应停止.
(5)小亮同学也改进了B装置,改进的装置如图(Ⅲ)所示,与B装置相比较,图(Ⅲ)装置以分液漏斗代替长颈漏斗,其优点是能够控制反应速率.

分析 (1)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容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的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散失,且配制溶液通常用烧杯,量筒不能用来配制溶液.
(2)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据气体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
(3)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分析解答;
(4)据实验室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特点分析解答;
(5)分液漏斗与长颈漏斗相比,可以通过控制滴加液体的速度或流速、流量等来控制反应的速度.

解答 解:(1)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容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的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散失,且配制溶液通常用烧杯,量筒不能用来配制溶液,只能用来量取液体的体积;
(2)实验室制取氢气用锌粒和稀硫酸常温反应,故选发生装置B,氢气密度比空气小且难溶于水,所以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
(3)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A打开止水夹a,手握住试管一会儿发现伸入水槽的导管口无汽泡冒出说明装置的气密性不好;C打开止水夹a,往长颈漏斗里注水,使长颈漏斗下管口在水面的上方,手握住液面以上的试管,发现伸入水槽的导管口无汽泡冒出,说明装置的气密性不好;这两个选项都有两个出气口,气体受热膨胀也会从长颈漏斗逸出,故不可行;正确方法是B:先关闭止水夹a,往长颈漏斗里注水,当长颈漏斗内水面高于试管内水面时,停止加水,观察一段时间,发现长颈漏斗内、外水面高度差不变,说明装置的气密性好;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关闭止水夹后,产生的气体不能出来,产生的压力使液体被压倒长颈漏斗中,固液分离,反应停止;
(5)与B装置相比较,图(Ⅲ)装置以分液漏斗代替长颈漏斗,可逐滴滴加液体,从而能够控制反应速率;
故答案为:
(1)将水倒入浓硫酸中;用量筒作为配制容器;
(2)BC(或BE);
(3)B;
(4)②③;液体被压回长颈漏斗中,固液分离,反应停止;
(5)能够控制反应速率.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较好培养学生的能力.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1.一天,实验助手小林走进实验室,和老师一起检查每个实验桌上的药品、仪器是否齐备,走到某组的时候,看到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如图).
(1)此情此景你首先想到的是它可能变质了,该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2)围绕此瓶NaOH溶液是否变质的问题,小林利用实验室的三种试剂(CaCl2溶液、稀盐酸、无色酚酞试液)展开了探究活动.
①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某种试剂,有气泡产生,由此证明NaOH溶液已经变质.
你认为小林所加的试剂是稀盐酸.
②小明选用CaCl2溶液进行实验,他也证明该试剂已经变质,请说明他可能看到的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③也有同学认为:只要从瓶中取出少量溶液,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就可以确定能使溶液呈碱性的就是NaOH,你认为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不正确,理由是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2.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对发现发现C60有重大贡献的三位科学家,现在C70也已制的.以下对C60和C70这两种物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它们是两种新型的化合物B.它们是由碳元素形成的两种单质
C.它们的化学性质是完全相同的D.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差为12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水蒸气能点燃火柴吗?做如图所示实验,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通过加热的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铜管口处,火柴被加热;迅速从蒸汽中移开,火柴燃着了.

(1)A处气压大于标准大气压,则烧瓶内沸水的温度应高于100℃.
(2)B处水蒸气对点燃火柴所起的作用是使火柴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3)火柴为什么移离蒸汽才能燃烧?移离蒸气能保证有充足的氧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6.甲、乙两科学研究小组安装两套如图1相同装置,来探究影响H2O2分解速率的因素.甲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得到如图2的实验数据,乙小组也设计了自己的实验方案来研究酸、碱对H2O2分解速率影响得到如图2的实验数据;
实验编号温度催化剂质量分数
甲组实验Ⅰ25℃二氧化锰10mL 2%H2O2
甲组实验Ⅱ25℃二氧化锰10mL 5%H2O2

根据上述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甲小组的实验方案,甲小组是为了研究浓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2)本实验是通过保持温度、催化剂不变,改变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来比较H2O2分解速率;
(3)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乙小组提出用BaO2固体与硫酸溶液反应制备H2O2,化学方程式:BaO2+H2SO4═BaSO4↓+H2O2,支持这一方案的理由是过氧化氢在酸性环境下分解较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6.下面是某兴趣小组探究酸跟碱反应的现象和规律的实验,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实验Ⅰ:证明酸和碱发生了反应.
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直接混合没有明显现象,若按图A进行实验,很容易证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依据的实验现象是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此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
实验Ⅱ:测量酸和碱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温度的变化.
取一定量的稀盐酸,逐滴匀速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用电子传感器实时获得溶液的pH及温度,所得数据绘制的曲线如图B.
①从图中pH的变化分析,溶液的酸性是逐渐变弱的;
②t1时,溶液的pH为7,说明酸和碱恰好反应;
③从图中温度变化分析,酸和碱的反应是放热(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3.2000年,意大利科学家合成了一种新型氧分子--O4,根据分子构成请推测液化的O4比液化的O2密度大,其氧化性比O2大(以上均填大、小或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20.小红以家里的黄铜(铜锌合金)为材料自制胆矾(硫酸铜晶体),制备流程如下:

(1)操作①得到的固体B还需要洗涤,洗涤的作用是除去固体上附着的硫酸锌和硫酸.
(2)溶液A的溶质有硫酸锌和硫酸.灼烧固体B的化学方程式为2Cu+O2$\frac{\underline{\;高温\;}}{\;}$2CuO.
(3)黑色固体C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H2SO4=CuSO4+H2O.
(4)制备流程中操作②的名称是加热浓缩,进行该操作时会使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防止液体受热不均而导致液滴飞溅.
(5)两种方法比较,方法Ⅱ更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理由是方法Ⅰ生成了二氧化硫,会污染空气,而方法Ⅱ不产生污染环境的二氧化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某煤矿发生井下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瓦斯是煤矿矿井下有害气体的总称,它已成为煤矿事故的“头号杀手”.
(1)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frac{\underline{\;点燃\;}}{\;}$CO2+2H2O.
(2)为了防止煤矿的矿井发生瓦斯爆炸事故,下列做法可行的是CD.
A.进矿井前先做灯火实验B.工人必须戴安全帽才能进入矿井
C.矿井内要加强通风D.安装瓦斯探头传感器监测瓦斯浓度
(3)矿井下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发生后,专家提出了注入液氮灭火的方案.液氮可用于矿井灭火的原因是氮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液氮气化使温度降低.
(4)救援过程中,打通“生命之孔”及时向被困人员输送含有下列成分的营养液,该营养液中的主要供能物质是B.
A.水B.葡萄糖C.维生素D.氯化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