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7分)化学教师为了调动同学们探究的积极性,布置了一个探究任务:粉笔的成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盐类,请同学们探究粉笔的化学成份。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实验。
【提出猜想】
(1)粉笔的成份氯化物;(2)粉笔的成份碳酸盐;(3)粉笔的成份硫酸盐。
【实验探究】
(1)取一个段白色的粉笔(约1g),在研钵中研成粉末,倒入大烧杯中,加入100mL蒸馏水充分搅拌,静置,发现烧杯底部有较多的白色回体未溶解。根据下表以及后面实验操作现象,判断粉笔的成份属于哪类物质? 

溶解度(20℃)
﹤0.01g
0.01g~1g
1g~10g
﹥10g
物质分类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2)从烧杯中取少许上层清液注入试管,滴加几滴酚酞,无明显现象。粉笔溶液(酸碱性)不可能呈 性;
(3)从烧杯中取少许上层清液注入试管,滴加盐酸溶液,无明显现象产生;
(4)从烧杯中取少许上层清液注入试管,滴加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5)从烧杯中取少许上层清液注入试管,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判断】
根据探究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请你做出粉笔化学成份可能合理的判断。完成下列填空:
(6)写出粉笔的主要成份化学式 
(7)写出【实验探究】(4)中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8)写出【实验探究】(5)中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微溶 (2)碱性  (6)CaSO4     (7)CaSO4 + Na2CO3 ="=" CaCO3+ Na2SO4
(8)CaSO4 + BaCl2 ="=" CaCl2 + BaSO4

解析试题分析:(1)1g粉末,倒入大烧杯中,加入100mL蒸馏水充分搅拌,静置,发现烧杯底部有较多的白色回体未溶解。可判断其溶解度小于1g,所以为微溶;(2)根据碱能使无色酚酞变红,从烧杯中取少许上层清液注入试管,滴加几滴酚酞,无明显现象。所以该溶液不显碱性;从烧杯中取少许上层清液注入试管,滴加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从烧杯中取少许上层清液注入试管,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可以判断粉笔的主要成分为:CaSO4,所以反应方程式为:(7)CaSO4 + Na2CO3 ="=" CaCO3+ Na2SO4  (8)CaSO4 + BaCl2 ="=" CaCl2 + BaSO4
考点:溶解度、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探究题

(13分)糕点疏松剂的主要成分中有碳酸氢钠。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碳酸氢钠的性质进行了探究。
Ⅰ.定性探究
实验一:探究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
用pH试纸测得碳酸氢钠溶液的pH约为10,可知碳酸氢钠溶液呈       性。
实验二:探究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查阅资料】碳酸氢钠受热容易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和一种常
见的固体物质。
【实验1】取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放到铜片上加热,如图所示。

(1)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
(2)充分加热后, 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
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
(3)欲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探究来确定充分加热后的固体产物的成分。
【提出假设】①可能是Na2CO3  ②可能是NaOH  ③可能是NaOH和Na2CO3 
【实验2】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将该固体溶于蒸馏水配制成溶液,取少量溶液于试
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有气体产生
假设 (填序号)不成立
B.另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氯化钡溶液
      
固体产物中有
Na2CO3
C.取上述B步骤静置后所得上层清液,滴入少量酚酞
溶液
无明显现象
固体产物中  
【实验结论】NaH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Ⅱ.定量探究
为测定某疏松剂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实验,其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下图组装仪器,取50.0g样品放入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稀硫酸溶液;②测量一定时间内干燥管内碱石灰(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固体的混合物)增加的质量(见下图曲线);③待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泡时,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④再次称量干燥管内物质增加的质量;⑤重复步骤③和④的操作,直至干燥管内物质质量不变。

(1)步骤①加入样品前还应                     
(2)装置乙的作用是         ;实验步骤③中,甲装置的作用是          
(3)请利用相关数据计算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探究题

有一包固体样品,可能是碳酸钠、硫酸铜、氢氧化钠、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其成分,李老师取用一定量样品,加水溶解,过滤得到白色沉淀甲和无色滤液乙。
【探究活动一】自主小组探究白色沉淀甲的成分。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取白色沉淀甲,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沉淀消失 
白色沉淀甲中一定含有        
【探究活动二】合作小组探究固体样品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1
取无色滤液乙,加入碳酸钠溶液
无明显现象
无色滤液乙中一定不含氯化钡
2
取适量无色滤液乙,加入过量的     溶液,过滤
生成白色沉淀
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钠
3
取实验步骤2中的滤液,滴加     溶液
       
原固体样品中一定存在氢氧化钠
【反思】实验步骤2中加入过量试剂的目的是     
【结论】通过两个小组的共同探究,得出了原固体样品中含有的成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探究题

(9分)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2瓶氢氧化钠固体产生了兴趣,为探究其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参与他们进行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久置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Ⅰ:全部是NaOH;猜想Ⅱ:全部是Na2CO3;猜想Ⅲ:             
【实验与探究】
(1)实验如下: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解释
实验一:取其中一瓶的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实验过程中始终没有气泡产生。
则证明此瓶中猜想     成立。
实验二:取另一瓶中的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滴加氯化钡溶液。
实验过程中产生      
则证明猜想Ⅱ或Ⅲ成立。
此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为了进一步的验证猜想结果,小明同学提出如下实验方案:继续实验二,过滤,然后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酚酞变红,则此瓶中猜想Ⅲ成立;若酚酞不变红,则猜想Ⅱ成立。
小华同学立即对小明同学的方案提出了质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氯化钡溶液呈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但碳酸钠溶液呈       性(填“酸”或“碱”),能使酚酞变红,因此他认为该方案的操作步骤中应该改进的是                               
【反思与交流】久置的固体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探究题

(8分)工业烧碱具有较好的杀菌消毒作用且廉价易得,但工业烧碱中常含有杂质碳酸钠。某科学学习小组同学围绕工业烧碱样品纯度测定问题,展开了讨论与探究。
【原理思路】利用Na2CO3与稀H2SO4反应产生CO2,通过CO2 质量的测定,确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从而计算样品纯度。
【实验方案】小科同学根据以上思路,设计了如图甲的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浓硫酸的作用为______。
【交流讨论】小明认为图甲实验方案的设计有缺陷,若按该方案进行测定会导致难以避免的误差。你认为下列哪些因素会导致难以避免的误差 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加入的稀硫酸量不足           ②装置内空气中的CO2没有排出
③反应产生的CO2未被完全吸收   ④干燥管与空气直接相通
【方案改进】为减少误差,使CO2质量的测定更准确,该小组同学根据以上讨论,对图甲方案进行改进,设计了如图乙的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
图乙B装置中样品在与稀硫酸反应前和停止反应后,都要通过量的空气,反应前通空气时a、b、c三个弹簧夹的控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数据分析】若撤去图乙中的C装置,则测得工业烧碱的纯度将_________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拓展提高】已知Na2CO3溶液滴加稀硫酸并不断振荡,先生成NaHCO3,当Na2CO3全部转化为NaHCO3后,生成的NaHCO3能继续与稀硫酸反应生成CO2。现向样品中加一定量的稀硫酸,反应后产生无色气体并得到X溶液。请分析推断反应后所得X溶液的溶质,其所有的可能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探究题

(6分)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一瓶没有标签的银白色金属X,展开探究活动。
【实验目的】X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相对位置关系。
【实验探究】取形状、大小相同的X、Cu 、Zn三种金属薄片,用砂纸打磨光亮,分别放入三份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

实验
X放入稀硫酸中
Zn放入稀硫酸中
Cu放入稀硫酸中
实验现象
金属X表面产生气泡缓慢
金属锌表面产生气泡较快
金属铜表面无气泡
【实验结论】三种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相对位置由弱到强的是          
【问题与思考】用砂纸打磨金属片的目的是          
【拓展探究】
⑴ 兴趣小组的同学将锌片放入一定量和混合溶液中,反应一段时间后,过滤,对蓝色滤液的组成进行探究。
⑵ 猜想:①滤液中的溶质为硝酸锌和硝酸铜;
②滤液中的溶质为硝酸锌、硝酸铜和硝酸银。
⑶ 请你完成下面实验,验证猜想②成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的滤液于试管中,在滤液中加入          
                      
                    
猜想②成立
【归纳总结】 锌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探究题

小明同学根据NaCl+AgNO3=AgCl↓(白)+NaNO3这一反应原理,对一瓶生理盐水进行分析时,不知道加入的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进行探究。请你帮他完善该实验方案。

探究步骤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
(1)取反应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        溶液
若有白色沉淀生成
氯化钠溶液过量
若无白色沉淀生成
还需进行下一步探究
(2)另取反应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            溶液
 
 
 
说明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探究题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金属的活动性、以及铜锈蚀的条件进行了以下系列
实验,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小明按下图1所示以“金属表面产生气泡的快慢”为标准来判断锌、铝、铁
的活动性强弱,有同学认为不够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铝与
稀盐酸刚接触时反应缓慢,一段时间后剧烈,产生气泡速率随着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为探究铁、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的顺序,小红提出按上图2进行两步实验,
即可证明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你认为其方案可行吗?__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 。
a. 试管①中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试管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三:小芳、小亮两位同学发现铜质眼镜架上出现了一些绿色的锈渍。经查阅资料得知,铜锈的化学成分是碱式碳酸铜。他们依照钢铁生锈的探究方法设计如下实验(下图3所示)。请回答:

a. 推测一段时间后会出现铜锈的是________试管内的铜片。(填“①”、“②”或“③”)
b. 小芳同学认为要弄清导致铜锈蚀的因素,还应该补充实验,如上图4所示的实验,其目
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探究题

淡水资源的缺乏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浩瀚的海洋里获取淡水,对解决淡水危机具有重要意义。某小组针对这一现状提出问题,并在实验室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                                                  
【实验用品】酒精灯、试管、单孔橡皮塞、玻璃导管、铁架台、烧杯、胶头滴管、海水、硝酸银溶液。
【实验过程】
①按如图所示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向大试管中加入5 mL~10 mL海水,塞好橡皮塞,用酒精灯加热。加热一段时间后,小试管内收集到很少液体,试管口有大量白雾。
该小组同学建议对该装置进行改进,你认为改进的措施为:                                   
③向小试管里的冷凝水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现象为:                                          
【得出结论】
通过上述实验探究,你得出的结论是:                                         
【反思交流】
①对海水淡化后剩余资源,请提出一种合理利用的措施:                                     
②“蒸馏法淡化海水”的思路是想办法将水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请列举一种与上述原理相同的混合物分离的例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