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碱的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化学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下面是实验室摸拟侯氏制碱法生产原理的主要过程:
(1)20℃时,向浓氨水中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得到NH4HCO3饱和溶液;
②向NH4HCO3饱和溶液中加入食盐细粒,并不断搅拌,直到NaHCO3结晶析出完毕;
③将析出的晶体过滤,得到晶体和滤液,洗涤晶体,然后将晶体放在试管中充分加热,得到Na2CO3,同时生成的CO2可循环利用;
④向③的滤液中加入食盐细粒,析出NH4Cl晶体,过滤,得到NH4Cl.
(1)请写出步骤②和③的化学方程式. ②:NH4HCO3+NaCl═NH4Cl+NaHCO3↓; ③:2NaHCO3 $\frac{\underline{\;\;△\;\;}}{\;}$Na2CO3+H2O+CO2↑.
(2)侯氏制碱法的优点之一是所得的副产品氯化铵是一种氮肥.该化合物遇碱会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写化学式,下同),此气体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以上反应现象可用于检验氯化铵中的阳离子.若要通过实验区分氯化铵和另一种氮肥硝酸铵,常用的试剂是AgNO3溶液.
Ⅱ.侯氏制碱法所得的纯碱中常含有少量氯化钠,现用如图所示装置来测定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铁架台、铁夹等固定用装置已略去).

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图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②准确称得盛有碱石灰(固体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的干燥管D的质量为83.4g;
③准确称得6.0g纯碱样品放入装置B的广口瓶中;
④打开装置B的分液漏斗旋塞,缓缓滴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⑤打开弹簧夹,往试管A中缓缓鼓入空气数分钟,然后称得干燥管D的总质量为85.6g.
试回答:
(1)鼓入空气的目的是驱赶装置中的气体,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被D中碱石灰完全吸收,装置A中试剂X最适宜选用氢氧化钠溶液.
(2)若没有C装置,则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填“偏大”或“偏小”).
(3)E装置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蒸气被D中碱石灰吸收使测定结果偏大.
(4)请根据实验中测得的有关数据,计算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要求: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分析 Ⅰ.(1)碳酸氢铵和氯化钠反应能生成氯化铵和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受热分解能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2)铵盐和显碱性的物质反应能生成氨气,氯化铵和硝酸银反应能生成氯化银沉淀.
Ⅱ.(1)碱石灰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和水,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浓硫酸能够吸收水;
(3)碱石灰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4)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解答 解:Ⅰ.(1)碳酸氢铵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4HCO3+NaCl═NH4Cl+NaHCO3↓.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 $\frac{\underline{\;\;△\;\;}}{\;}$Na2CO3+H2O+CO2↑.
故填:NH4HCO3+NaCl═NH4Cl+NaHCO3↓;2NaHCO3 $\frac{\underline{\;\;△\;\;}}{\;}$Na2CO3+H2O+CO2↑.
(2)氯化铵能和碱反应生成氨气,氨气的化学式是NH3
故填:NH3
 氯化铵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硝酸铵不能和硝酸银反应,可以用硝酸银溶液区别氯化铵和硝酸铵,硝酸银的化学式是AgNO3
故填:AgNO3
Ⅱ.(1)鼓入空气的目的是驱赶装置中的气体,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被D中碱石灰完全吸收.装置A能够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
故填:驱赶装置中的气体,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被D中碱石灰完全吸收;氢氧化钠溶液.
(2)若没有C装置,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也能够被碱石灰吸收,则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故填:偏大.
(3)E装置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蒸气被D中碱石灰吸收使测定结果偏大.
故填: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蒸气被D中碱石灰吸收使测定结果偏大.
(4)解: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5.6g-83.4g=2.2g,
设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为x.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106                     44
x                       2.2g
106:44=x:2.2g
x=5.3g
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frac{5.3g}{6.0g}$×100%=88.3%.
答: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88.3%.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用途及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方面的知识,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某白色固体可能是Na2SO4、Na2CO3、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测定其成分,A同学做了如下实验:①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粉末全部溶解,除此之外再无其它现象;②向试管中加入足量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③再向试管中加入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根据A同学的实验及观察到得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仅根据实验①可以判断,该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碳酸钠,如含有该物质应该可以看到的现象是产生气泡.
(2)仅根据实验②可以判断,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硫酸钠.
(3)仅根据实验③不能(能、不能)判断原白色粉末中是否存在NaCl,理由是:稀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和硝酸.
(4)B同学认为只要将实验①略作改动,就可以验证原白色粉末中NaCl是否存在,改动方法是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和硝酸银,粉末全部溶解,除此之外再无其它现象,说明不含有碳酸钠和氯化钠,如果粉末全部溶解,不产生气泡,产生白色沉淀,说明不含有碳酸钠,含有氯化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如图是水分子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请任写三条:
(1)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2)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不可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
A.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则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分子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则化学变化中分子一定发生改变
C.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则带电荷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实验室通常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用不同的方法来制取氧气:

(1)请指出图中标有数字的仪器名称①试管;②水槽.
(2)A装置中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防止冷凝水倒流进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炸裂;D装置收集气体的方法叫作排水法.
(3)某同学用A装置制取氧气,请写出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氯酸钾$→_{加热}^{二氧化锰}$氯化钾+氧气;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若用E装置(瓶内为水)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a(填“a”或“b”)导管通入.
(4)某同学在B装置的基础上设计出C装置,在注射器应盛放的液体药品是过氧化氢溶液(填名称),锥形瓶底部放入的固体药品是MnO2(填化学式),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stackrel{二氧化锰}{→}$水+氧气,C装置中采用注射器的优点是(只要求写出一点)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化学用语可准确、简洁地记录、表达、交流化学信息,请用化学符号表示:
(1)2个过氧化氢分子2H2O2
(2)2个氮原子2N.
(3)表示的粒子S2-
(4)氯化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stackrel{+2}{Fe}$Cl2
(5)2个硫酸根离子2SO42-
(6)3个氯离子3Cl-
(7)天然气的主要成分CH4
(8)硝酸亚铁溶液中大量存在的阳离子Fe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物质的名称和化学式对应正确的是(  )
A.氯化钠AlCl3B.硫酸铁FeSO4C.氮气N2D.二氧化碳C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A~H是初中常见的物质,如图所示为这些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图,其中E为黑色固体,H为蓝色沉淀且易受热分解(其中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省略).

回答下列问题:
(1)E为CuO;
(2)E→G的化学方程式为CuO+H2SO4═CuSO4+H2O;
(3)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由硫酸铜、生石灰加水配制而成.配制过程如下:
步骤Ⅰ,向生石灰中加水制成石灰乳,将其温度降至室温;
步骤Ⅱ,将硫酸铜溶液慢慢倒入石灰乳中,边倒入边用木棒搅拌,即配成波尔多液
①写出上述配制波尔多液过程中步骤Ⅰ和Ⅱ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ⅠCaO+H2O=Ca(OH)2、ⅡCa(OH)2+CuSO4=Cu(OH)2↓+CaSO4
②若步骤Ⅰ中石灰乳温度未降至室温,会造成波尔多液变质,其原因是氢氧化铜沉淀受热会分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用分子的性质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可嗅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说明分子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C.水由液态变成气态,体积膨胀,说明水分子体积变大
D.将l00mL水与l00mL酒精混合,体积小于200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